著名平民戏导演沈好放(微博)执导的28集住房民生大戏《夏妍的秋天》,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接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对幸福的深度诠释,此番新剧《夏妍的秋天》触及“住房”这一民生题材,更以深刻的人文关怀,对时下人内心深处的“住房欲望”进行全景式解读,以社会写实的“烹调手法”,锁定社会“房情”热点,借着人月两团圆的中秋佳节为您煲出一锅有滋有味的“心灵鸡汤”。
全景式散点透视 堪比清明上河图
《夏妍的秋天》以一种几乎赤裸裸的叙事手法,毫无保留地集中展现出一个最典型的中国四合院。15号院中既有大龄男女青年的“婚房争斗”,又有迟暮老人的“黄昏恋情”;既有外地人口的“蚁族困境”,又有投机“房虫”与二房东的机关算尽;既有“空巢老人”的精神诉求,又有“单亲家庭”的冷暖自知;既有“骗婚劈腿”的可怕陷阱,又再现办公室版“爱情与阴谋”……林林总总,几乎囊括了老百姓最为关注的所有社会热点。一切看似残酷的问题背后,却也让人看到亲情与爱情的回归,感受到温暖的力量。
该剧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聚焦当下炙手可热的安居话题,直击由住房引发的一系列工作与情感困惑,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与震撼度透视民生住房焦虑,全景式的集体素描,展现出一幅欲望版的现代都市“清明上河图”。
古代的《清明上河图》像一杯混浊的江水,源于生活,描绘生活但未加提炼;《夏妍的秋天》则像一瓶通透甘润的纯净水,剔除了污垢,还原生活最美好的本真,动态群像更加贴近百姓。出品人倪鹰表示:“该剧充满了贫民式的情趣与辛酸。悲喜剧的处理方式让这幕都市版“清明上河图”更加灵动、深入,永不褪色。”同样是苦涩的甜蜜和带泪的欢笑;同样意在唤起的平民情结,唤起了普罗大众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样的解构社会现实,《夏妍的秋天》所赋予的时代意义已截然不同:《清明上河图》只是躲避尘世纷扰喝下的一碗孟婆汤,《夏妍的秋天》更像是坠入绝情谷底前抓住的一根稻草。
诸多焦点搭台 热点“房事”唱戏
《夏妍的秋天》虽以当下流行的“房事”为主线,却懂得另辟蹊径,创造了住房题材电视剧中以反映老北京大杂院拆迁整改为主体的先河。“白领”、“北漂”、“蚁族 ”、“二房东”、“海归女”、“地产商“、“空巢老人”、“情迷四合院的老外”等多个社会阶层的人物谱在电视剧一开场,就以各种方式接连闯入“双牌楼15号”大杂院的拆迁风波中。
和诸多以房事为主线的同类题材影视作品相比,《夏妍的秋天》在情感处理上的恰到好处是最为成功之处。温情而不滥情,深刻而不做作,在这个敏感题材上不做任何噱头,只是真实而冷静的去展现小人物的命运和出路,并作出了客观的解答。《夏妍的秋天》是社会写实剧中,最为全面展现社会热点话题的一部,也是最质朴、最亲民的一部。
本剧选用“房事”作为叙述主题是个非常讨巧的办法。“房事”在中国具有独树一帜的代表性。福利国家政府补贴百姓的住房在中国,成了地方政府靠出卖土地创造政绩、带动GDP的摇钱产业,巨大的经济利益让“China”成了“拆哪”。多数中国青壮年背负三代人的血汗换来只有七十年土地使用年限住房的同时,还要为医疗养老和子女教育问题发愁。因而“房事”问题牵动着中国百姓的神经,《夏妍的秋天》本身也势必如电视剧《蜗居》一般,因焦点话题引来关注。
社会写实后浪推前浪 《夏妍的秋天》要向经典致敬
社会写实剧是国产电视剧的长项,都市生活,年代变迁,情感家庭,无不是收视狂潮的最好保证,无论哪个年代,反映现实生活的情感剧永远都是最热门、最火爆、最能引起话题争议的不二法门。底层百姓的生活永远是尴尬的,中国人从来不乏小人物的自我调侃,但是最重要的是,不管经历过什么,小人物永远乐观而积极。给小人物一个机会,给他一个故事,让他当一回主角儿,这样的故事透着现实与温情,每个人都会在“夏妍与秋天”的生活周遭找到自己的影子。《夏妍的秋天》代表了一种朴素而深刻的现实主义, 不能不令人想起《万家灯火》、《马路天使》、《十字街头》那样优秀的现实主义佳作,其间贯穿几十年来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之中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最具代表性的几部佳作,在《夏妍的秋天》中多多少少都能寻到它们的影子:
代表作一:《渴望》这部当年令万众瞩目、无限追捧的电视剧,现在看来也许存在种种争议或单薄的地方,但是放在当年,影响力却能覆盖全国。也许正是这种简单质朴的情节,以及同样简单而质朴的观众群,才形成了一个非常完美与和谐的“渴望现象”。《夏妍的秋天》同样从小人物面临的困境出发,挖掘国人内心深处对“幸福”的追求,着笔生动细致,富于生活气息。对“安居乐业”这一现实主题的深度挖掘,必定将会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代表作二:《北京人在纽约》是第一部全程在海外拍摄的电视剧,真实反映了第一代去国外淘金的中国人艰苦而迷惘的生活,在金钱和诱惑面前,探讨了人生价值观的辩证关系。《夏妍的秋天》不乏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北京人在海外,一个是外地人在北京,四面八方的有志青年在北京这座城池追寻梦想,有人像流浪歌手王小柱被生活耗尽热情,有人像保姆小娟用梦想点亮生活。在如何定义美好生活的道路中,充斥着种种反思与冲击,引发了观众极为强烈的共鸣与争论。
代表作三:《金婚》一集一年,五十集构成全剧,犀利的时间脉络,入微的生活情节,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夏妍的秋天》虽没有这样磅礴的时间线,却懂得用平行蒙太奇的交错手法将青年、中年、老年三代人爱情、事业、婚姻、家庭、婆媳、邻里等关于“安居乐业”的故事林林总总,和盘托出。中国家庭中最广泛的社会关系与家长里短汇总在一起,散而不乱。将对人性的善恶拷问,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四合院落中,溢于言表,发人深省。
“房事”独占风口浪尖 《夏妍的秋天》引领写实剧新浪潮
社会写实题材是华语电视剧中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华丽而独特的衣着,近代与现代的交集,简朴与奢华的融合,都让社会写实剧有着得天独厚的魅力之处。当然,小人物的“家长里短”要想写出像《闯关东》、《亮剑》、《潜伏》和《中国远征军》这样的大作,很难。但写好了的“家长里短”却是众生相和心灵史。《夏妍的秋天》正是以此为目标,唤起我们重新思考当下人生观和价值观。
古人讲,“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2011年,社会现实中最大的焦点依旧是住房问题。住房是人的生存之所,发展之基。解决好住房问题是群众的一大需求、一大期盼,也是党和政府的一大牵挂、一大责任。《夏妍的秋天》在中秋佳节开播,讲述老百姓最为关注的“房事”,正是清醒的现实主义植根于对人性的深刻发掘。《夏妍的秋天》不是俯瞰人物, 而是生活在人物中间,不动声色地旁观,在深切的同情中包含着冷峻的批判。不需要任何解释,因为生活本身在解释着自己。如果勉强要用一个字眼来概括的话,不妨把它叫做平民写实主义。
更重要的是,从《夏妍的秋天》中我们看到了电视屏幕上久违了的素朴和真诚。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屏幕上多的是欺世和媚俗的作品。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当艺术创作发展到一种畸形地背离现实生活的程度时,艺术潮流自身会产生一种回归的要求。这是生活本身的重力在起作用。
从潘美辰的《想要有个家》,到郑智化的《蜗牛的家》,都是寻求在都市密林中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无论多么小,这都是卑微而又坚定的想法,因为现代人再也不能忍受没有自己空间的生活,夏妍不能,秋天亦不能……
(责编: Lorr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