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远征军》彰显远去的硝烟与永远的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6日16:54  新浪娱乐微博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是一支有着传奇色彩的英雄的抗日部队,它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而组建,也因抗日战争胜利而结束使命。45集电视剧《中国远征军》以艺术手法全景再现了这支光荣部队的征战史实,充溢着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英雄传奇,家族命运,国际视野,史诗风格,堪称战争题材电视剧的典范。

  忠实基本史实 努力还原真实的史学品格

  历史是远去的世界,是沉淀了的过往,也是今天的昨天,更是现实的根本。回溯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珍惜现在,把握当今,也为了“让历史告诉未来”。但由于各种局限,人们在观察现实时都会有盲区,回溯过往的历史更容易进入误区。因此,在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中,必须要用科学的唯物史观指导创作,在忠实基本事实和历史本质的基础上,正确反映历史,艺术再现历史。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正面和敌后两大战场共同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胜利。1937年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年12月23日,中英两国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国民政府根据协定抽调精锐部队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在《中国远征军》一剧中,开篇即是主人公韩绍功等根据有关协定在缅甸协调联合作战事宜,从中下层军官的视角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复杂国际背景。

  中、美、英三国是反法西斯同盟国,但不同国家之间既有战略选择的利益纷争,也有文化差异导致的观念之争,因此而发生的合作与矛盾、抵制与妥协、损人利己与以德报怨,甚至同仇敌忾又同床异梦,关系错综复杂。如作为美方最高代表的史迪威与重庆的统帅部之间在军事指挥权以及美军援助物资的分配决定权等众多问题存在矛盾和分歧是不争之事实,剧中特别选取了双方在中国驻印军高级军官的配备上的歧见进行了有度的渲染;如中英之间,由于英国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放弃缅甸撤退印度,导致中国远征军的缅甸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等。剧作再现了这些矛盾和差异,但未多加渲染,总体把握上顺应合作大势、同盟大局,理性的逻辑取代了感性的思维,适度而未失度。比如说剧中的主人公韩绍功与英军少校查尔斯之间的关系处理,有军人间的较劲,更有英雄的惺惺相惜,代表了盟国军人之间由矛盾冲突到生死与共的友谊。

  对当时国内的全民族抗战局势,剧中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华日报》为支撑,以点见面,通过《新华日报》坚定民众抗战信心的舆论引导、鼓动民众捐款捐物支援前线、登载敌后抗战消息鼓舞民心等作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自已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砒柱作用。同时,对当时重庆民生多艰、物资短缺、物价飞涨和上层奢华糜乱之对比,政府当局“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贪腐之风、军内派系林立、争权夺势、猜忌怀疑的“土崩瓦解”之先兆,剧中也都有切实反映,两相对照,其兴衰之历史趋势已不言自明。

  在历史人物的把握上,戴安澜、孙立人、杜聿明、史迪威、张问德等人物,都能按照史实记载还原真实,在历史的命运中激荡起个人的英雄魅力,充分展露他们对个人命运的选择以及对命运的抗争,塑造出有血有肉的真实的英雄形象。抗日名将戴安澜,其儒雅气质、大将气度、兄长风范等操行,又如同古会战中签生死文书激励下属之豪气都在剧中尽情再现,殒身殉国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袖的挽诗、挽联以及被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为革命烈士、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之伟绩,也都通过各种形式加以表现。抗日名将孙立人仁安羌解救英军、兵退印度的不卑不亢、缅北反攻的指挥若定等,史迪威的亲和魅力、张问德的“士”之气节等个人魅力的闪光点,都以真实为底色挥洒写意,即令田岛的虚伪、阴险、狡诈也有素描般的勾画,真实情节言之有据,虚构情节遵循逻辑。再加之主创人员的倾心投入、倾情演绎,无论是历史氛围的营造还是人物个性魅力的展露,都敷附了浓厚的历史底色。

  遵循创作规律 追求审美意趣的艺术智慧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因其题材的重要与新鲜、传奇与神秘的特性所在,再加之创作者在创作观念上信、实、真的品格追求,全剧历史氛围厚重浓郁,显露出以史见长的特色。但史学品格的宏大叙事视角却并未桎梏电视剧的审美维度,主创者在历史的时空内自如驰骋,以艺术虚构之血肉丰满历史史实之骨架,以艺术形式叙史,意境不俗,情趣生动。

  在历史事件的选取上,《中国远征军》一看是否重要,二看戏剧张力,在战例上按照时序选取了远征军的入缅首战“同古保卫战”、广受赞誉的“仁安羌大捷”、反败为胜的“于邦大捷”、关键之役“密支那战役”,其他或以虚写实或巧妙避开,详略得宜,颇见巧匠慧心;在历史人物的选取上,结合历史事件选其标志性、传奇性人物,以真实历史人物的光辉和魅力支撑起历史时空,如戴安澜、孙立人、史迪威、杜聿明等。但这样的时空框架,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因此,主创者又创作出了众多各具特色的虚构人物填充其间,在历史的氛围中,以家族命运的范式讲述英雄传奇故事。

  虚构人物框架内,韩绍功一家的命运,不仅是中国家庭在那个年代的缩影,还通过他们的活动经历,把缅印战场战事、重庆大后方、滇西敌占区等空间联为一体,构成电视剧的整体叙事架构。如韩绍功的行为轨迹几与中国远征军的主要战斗经历重合,韩绍英、何玉姝主要辐射重庆大后方活动,韩母、韩绍臣、小桐则引领着滇西抗战的故事,空间逻辑上的“品字形”架构支撑起全剧的大视野。三个叙事空间都有各自叙事逻辑,自成脉络,可独立成章,但依靠历史的内在逻辑和韩绍功家族命运的线索有机结合在一起,则不仅全景式展现有关中国远征军的历史功绩,还反映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宏伟图景。

  作为主要叙事线索的韩绍功的行为轨迹,还有主人公与谢孝彰、大秦、李克己等多个角色间的矛盾和冲突,甚至也包括了真实的历史人物戴安澜、孙立人等。韩绍功与谢孝彰的个性特征、价值追求、个人命运等差异及矛盾,构成了电视剧主要贯穿人物类似对手般的戏剧张力,再辅以大秦、李克己等人物,穿插罗星、何玉姝、杨文等色彩人物的情感互动和纠结,很好地促动了剧中主要角色韩绍功的英雄形象和个性魅力的树立。

  再如,重庆的叙事段落里,尽量彰显全民族抗战的氛围,韩绍英及其新华日报同仁代表着以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成为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群体,何玉姝等与官商林运良等分别代表着国民政府内在抗日大目标下的正反两派,再加上一些庸碌度日的军政人物,丰富了荧屏色彩;在滇西的叙事段落里,也有抗日典范、觉醒英雄、投敌汉奸、狡诈敌酋等各色人等,充分展露了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众生世态。

  在故事寓意和情感编织上,该剧也颇多用心。如全剧开篇不避虚构失真之嫌,铺陈了毛淡棉韩绍功等人违令营救孩子的情节,意在表现中国军人为了孩子不惧危险、不惜生命、勇于牺牲的情操,因为孩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再如腾冲小学校被日军飞机轰炸后的死伤枕藉的孩子,不只从视觉上刺痛观众的心;还有镜头中出现的远征军战士脚上的草鞋,无不泣诉着当时中国的积贫积弱现实;全剧结尾处腾冲小学校的朗朗书声,一阕《满江红》代代传继,昭示着我中华民族不可轻侮的壮怀激烈。在情感关系的处理上,该剧涵盖了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间至情至爱,如母子、兄妹、父子之亲情,军人之间的袍泽兄弟手足之情,点到即止的含蓄的男女恋情,细腻的情感含蓄地泼洒在每一个情节和细节,会让人在不经意间被感染、感动;剧中更有对民族、对国家的大情大爱,随着人物的命运波折起伏宣泄而出,促人思考、助人自省、催人奋进。

  直面人性复杂 高扬忠孝节义的人生启迪

  如果说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忠实叙述为电视剧的史诗风格追求奠定了根基,那么英雄传奇中规定的人格魅力、复杂人性中凸显的人性光辉、精神传承中高扬的忠孝节义无疑为《中国远征军》赋予了灵动的魂魄和生命的精神。戴安澜、孙立人、韩绍功、谢孝彰、大秦、木匠、姚二林、杨文等英雄群像,以及无数有名、无名的远征军官兵挺立如林的悲壮牺牲,忠贞报国、为国尽忠的精神指向,支撑起了该剧的磅礴的气势和英雄气概。

  残酷的战争环境下,牺牲、奉献,怯懦、恐惧,乃至矛盾、彷徨、迷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横亘在剧中每一个人物面前,这是我们把情感聚焦在每一个个体人物所发现的直抵内心深处的尖锐。韩绍功和谢孝彰本是一对同生共死的好友,他们在战争中、仕途上由于坚守和选择的相异而渐行渐远,乃至分道扬镳,但在舍生取义面前却是同样的悲壮。韩绍功以赴死之心远征,如孤兀耸立的千仞高壁,无欲无求,刚不可摧;谢孝彰以功利之心行事,如曲折蜿蜒的小溪流水,势无常形,至柔常胜。兄弟间人性深处的“山”“水”相依、相生相争的线索贯穿全剧,透过弥漫的硝烟仍能清晰可见复杂人性塑造出的个性英雄。

  谢孝彰与韩绍功本是同乡,为了理想一起走出家乡,有着相似的境遇,走着相同的道路,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心态。如果说谢孝彰其本性如水,情感和欲望是动力,则理性和责任、节义和坚守就是堤防,一旦欲望之水冲破了理性的堤防,狂泻而下,就会害人害己,成为罪人,而谢孝彰就是这样走入了人生道路上的歧途。与他相类似,一贯懦弱顺从的木匠,在炸桥的情节里也为了私心自用而蛮横地行使权力,差点酿成大祸。再如何玉姝,一贯态度坚决地稽查走私清理贪腐,但为了所爱人的母亲和儿子,也被迫与不法商人做交换,为走私倒卖战时物资提供了帮助,良心的不安从此就在她的内心纠葛,直到决然自首。剧中对人性的拷问还不仅只此,日军翻译小林初次露面时,如一洵洵读书人不敢见战场之血腥,但几年后在拉班战俘营出现时却是一位以杀人取乐的恶魔,战争竟然如此残酷,让人性如此不堪?这一强烈反差重重地撞击着人们内心深处的善良的心理防线!珍爱和平的信念也将会更强烈地在人们内心打上印记。

  忠孝节义,人之大也。韩家老宅内,除夕之夜,韩绍功为韩母洗脚一场戏,孝子和慈母的形象跃然而现。“儿子,你是个军人,由国家和百姓们养着,为国尽忠那是你的本分,可是妈知道,你是个孝子,有孝不能尽,你心里会难过的”,“现在是大年夜,一夜跨两年。按照现在的时辰,应该是新年的第一天,妈让你给我烫一回脚,我就是想告诉你,烫完了脚,你这一辈子的孝都尽完了,尽到了。从现在起,你可以全心全意地去为国家尽忠”。虽仅只几句台词,却尽显母亲的胸怀和大度、气节和大义,感人至深,令人潸然。与之相反,滇西陷落后,周俊青为一己一家之私利而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出任伪县长,虽有因暗助好友韩绍臣而间接帮助抗日组织之行为,但他丧失了民族气节,汉奸属性难变,正如抗日县长张问德之义正词严:“试问,周俊青都可以不杀,则任何人都可以俯首于敌人的铁蹄之下,保自己的身家性命,那我中华还何必抗战?”

  中国远征军胸前佩章背面有“不怕死,不贪财,爱国家,爱百姓”的题字,这12个字虽然直白,但也简明扼要地倾吐了忠孝节义的内涵。这些民族英烈们为了父母之邦、为了子孙之未来,尽忠尽孝,不亏民族之气节,不负道义、公义和正义,在异域他乡不惧牺牲,英勇顽强地战斗,这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

  讴歌全民抗战 呼唤团结凝聚的精神感召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为我们呈现了真实的过去和远去的硝烟,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与和平、英雄与光荣、牺牲与气节,领悟到了中华民族在灾难中觉醒的全民族抗战的伟力,更祈望着华夏子孙们在开创未来中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科学地分析和概括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内因和外力,从电视剧《中国远征军》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和援助,更能感受到觉醒了的中华民族团结和抗争的决心和气概。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涵蕴并养育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浩浩汤汤,渊渊涓涓,浸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近代以降,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深陷耻辱与灾难,军阀混战导致一盘散沙,外敌乘隙屯兵入侵,但深重的战争灾难真正唤醒了中华民族,一场团结一心、凝聚一体的全民抗战打响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彻底淹没了侵略者。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要中华民族团结统一,自尊自强,就一定会繁衍不息,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忠/文)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