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看《Hello!树先生》的前三分之二,我们会以为这是一部角色先行的影片,并且觉得影片在塑造“树先生”这样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小人物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可是影片后三分之一让我们明白,在导演韩杰(微博)面前,我们并不具备任何思想上的优越性,因为他的电影思想上竟然比角色先行了更多。这份深刻的对社会病症的个人思考,令《Hello!树先生》个人风格浓郁。这在绝大多数影片已经变得毫无个性的华语影坛里,弥足珍贵。
以我个人对电影的喜好程度来分个级的话,流畅地讲一个带有新奇趣味的故事,算是电影“好看”的入门条件;更好看一点的电影,一定要有独具个性的角色;而能够让人拍大腿叫好的电影,就一定是把故事和角色融合在一起,并在这层表面的视觉背后,隐藏了深深的个人思考。从这个个人标准来考量,《Hello!树先生》无疑可以进入我个人的年度收藏。因为看这部电影,我不会因为突然蹦出个生硬台词、逻辑错误、狗血煽情而气得翻白眼;还记住了一位名叫“树先生”的电影角色,而不是记得王宝强(微博)又演了一部新作;更是在观影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导演关于社会现象产生着认知上思考上的交流。这种观影感觉,才是值得再次、多次体验的。
影片中的树先生心里始终有一种痛,这种痛影响着他在片中所表现出的每一个细节,比如语言、肢体上的动作、面对选择时内心的纠结等等。由于韩杰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个角色从出生起到影片故事这段时间里的成长环境、自身条件等因素,因此王宝强把树先生演得看上去很怪异,却并未让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每个观众都清楚地从树先生的外在表现,看到了他内心的疼痛感。影片还在特定的段落里增加了一些视觉和听觉上的元素,给观众的感官上造成了一点点负面的冲击,以强化这种疼痛感。当观众对树先生的痛成功地感同身受后,影片慢慢地开始将之前散乱在细节处和作为背景出现的社会元素重新捡起来,汇集起来。当大家已经认同并开始关心树先生的痛的时候,大家也就会自觉地为这种痛寻求来源以及医治之法。顺着韩杰的摄影机和讲述的故事的继续,我们都能明确地看到电影的指向性,那就是树先生的痛的来源,在于社会的病症。这个社会在这个时代里,发展太快了,步子迈得太大了,一不小心就扯到了它的子孙后代。
令人不无遗憾的是,树先生自己是不会觉悟到自己的痛是来源与社会的病。因为这些通过思考后得来的关联对他来说太过于抽象了。于是他有一套自己的解释途径,他需要用预言、梦境、幻觉来给自己的痛、恐惧寻找借口和安慰。不过对于观影的人来说,又是不留遗憾的,因为个人的思考和表达不会彻底弄清楚社会之病的成因和医法,但至少能让人传承思考和表达的方式,从而让更多的人不再像树先生一样自己的痛自己医。
《Hello!树先生》所涉及到的一些思考和表达,有一部分是我自己也曾经思考过,甚至设计过表达方式的。于是在看这片子的时候,很有交流的快感。当然我必须得承认,作为前辈,韩杰导演无论是思考的深度还是表达方式的高明上,都胜我太多了。努力让自己的身心变得更强吧,否则咱也得被社会之病惹得一身痛。(文/满囤儿)
(责编: 琉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