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根生
《白鹿原》入围柏林的消息出来后,网上有篇评论叫“《白鹿原》柏林必须赢”,不敢苟同。中国人的“金牌”情结很可怕,滋生了各种的迎合和设计。一说到电影节,就是什么进九进五,为了获奖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文化不是体育赛事,即便体育也是要体现健康的精神,文化更要确立自身的价值。如果一个文化作品为了荣誉而投机取巧,这种荣誉不要也罢。
因为一次偶得的机会跟着朋友去看了电影《白鹿原》,所以想说:这样一部电影的意义不在“求荣”,而应该“求强”,求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的尊严。
我认同原著作者陈忠实看完的感受——《白鹿原》作为电影,它已经完全具备了独立的艺术生命。未来将如何评价这部电影,恐怕是见仁见智而又长久的工作。可以肯定的是,这部电影将属于历史,具有中国电影里程碑式的意义。朋友说,建国以来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是一个碑,《白鹿原》将是另一个,我完全赞同。
我看到的《白鹿原》是三小时版本,也是终审通过的版本,不觉得长。三到四部电影的容量和戏剧强度压缩到一部电影里进行平稳地叙述,让人心脏承受巨大负荷。导演能在一个长篇史诗中保持如此平衡感,而不偏向任何一段情节或人物,太罕见了。这样的中国电影,以前没有,未来恐怕也难得。
这部电影里反倒没有大家以为和担心的情色和政治纠葛,导演用人的命运和人性穿越了这些东西,可以说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最让人看完后咀嚼良久的是,电影拍出了中国人原有的样子,说出了中国人特有的“道”。让这份源于自身文化背景的自信和从容,落实在男主角白嘉轩所具有的传统精神内涵上。影片尽显中国人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恒定的处事原则和处世价值,以及无奈和无奈下的仍要坚守。
《白鹿原》讲出了中国人的“道”,这个“道”就是中国人是怎样活着,又怎样看待世界的智慧。这样的一部电影走向国际视野,相信是中国文化和东方哲学思想在世界文明格局中的机遇。
(责编: 琉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