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uc
作为当下欧美影坛里最能打的动作明星,杰森·斯坦森回到英国拍摄的电影,却不打斗和肌肉为卖点。假如把《玩命追踪》当做一部动作片来期待,恐怕就要失望,这是部是英国人拍摄的警匪类型片,既不如好莱坞电影的激烈大场面,也不没有福尔摩斯那般的严密推理。杰森·斯坦森此番要做的,只是一个警探“以暴制暴”的反击,带有点B级片的无视道德,卖弄现实背景里的黑色幽默,再调侃下英国人特有的“搞基”情怀。
一开场就利索的解决掉偷车小混混,“闪电”的绰号却不是授予暴力警探布兰特的,这是一个变态连环杀手自封的名字,可看做是嘲笑办事效率低下,又毫无自我保护能力的英国警察。《玩命追踪》里的警察专业能力之低,让人对生活在伦敦的居民深感同情。片中那个变态杀手很早就登场,不到半场就已向观众亮明身份,与警察打过两次照面,衣着上的设置,直到最后一幕翻盘才得以体现。也就是说,这部影片的剧情推动力并不在于如何“找到”杀手,而是如何“惩罚”杀手。对于这个杀手的作案动机,编导给予了完整的交代:原来也是因为斯坦森的一次“殴打”,进而心理畸形,向所有无关的警察报复。布兰特和他的“基友”搭档,以及差点被害的黑人女警,一直在和杀手玩着猫鼠游戏,没有福尔摩斯和华生,谁都不高明。在这个并不复杂的作案过程中,英国媒体扮演了一个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的角色,这确是对英国社会的一次讽刺。变态杀手“闪电”把自己的作案流程和细节透露给喜好挖掘独家新闻的记者,从中获取名和利,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无政府主义的英雄。影片中有一幕场景:因为证据不足,警方不得不释放杀手,当他从警局中出来时,迎接他的是媒体疯狂的追逐。在这种过分强调“犯罪者人权”的社会环境下,警察变得十分的低效和笨拙,他们既不能将犯罪分子缉拿归案,也不能有效的保护自己和同行,这才会出现“警察杀手”这般的耻辱。
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横行,是如今英国社会无法解决的顽疾,从影片一开始,斯坦森饰演的暴力警探布兰特就在用自己的方式,与这种奇观的现状做斗争。这种粗中带细的硬汉角色在好莱坞类型电影中十分常见,经典如《肮脏的哈利》,挪到英国地界上,又多了份对官僚主义的反讽。布兰特的新搭档是被他看不起的同性恋警探,二人对白中藏有许多英式幽默,一路调侃对方的性格和取向。只可惜这种关系没能完全的展开,纳什的探案水平似乎并不出众,最后还是靠布兰特的另类方式,才彻底“处决”了杀手。在构架这桩连环杀人案时,警察与杀手间的心理博弈超过了动作,双方都知道对方的目的,关键就看谁行动更快,而线人则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个充当线人的社会边缘人,分别承担了警探和保护者的部分功能,而他们的社会地位,其实与那个外表疯狂,内心幼稚的杀手一致,遭到报复时,更没有人会去关心他们,这也是社会的悲哀。从这个角度来评论整部影片,就会发现编导在设置人物身份的用心,力求各种角色形象丰富,却有些失于零散和浮表。此外,在叙事逻辑上《玩命追踪》也不够严谨,前松后紧的节奏,导演在控制力上还待提高,不过,对于一部致力于突出黑色幽默,反思现实意义的英国商业片来说,斯坦森低沉的嗓音,坚硬的拳头,以及还算机警的脑袋,不用暧昧的“搞基”也足以完成任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