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微博)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有点纳闷为何那么多新一代青年导演(在过去五年内推出了自己第一部或前两部作品)都在电影风格和趣味上表现出对嬉闹、荒诞、寓言般的故事的极大热情。因为按理说,在这个“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年代,是不太可能出现类似“第五代”导演的“寻根意识”或“第六代”导演的“边缘意识”这种创作上的集体取向的。
直到再看到的宁浩的新作《黄金大劫案》,我才恍然大悟六年前的《疯狂的石头》对国内商业电影影响之深远。在过去六年里,同类题材的作品,无论从故事的扎实程度、台词的聪明程度抑或在观众中的影响力,都鲜有达到或超过《疯狂的石头》者,但跟风者的热情似乎依旧不减。反观宁浩,却已经悄然“长大”,用他自己的话说,“人不能靠抖机灵过一辈子。”
影片的情节主线是混世小地痞“小东北”在金钱的驱使下阴错阳差卷入一起劫金大案,和以“满洲国第一影后”为主导的一个革命党小组通力合作,企图阻止劫下日本人用来买武器的八吨黄金。在这背后的情感主线就是小东北这样一个肚子里有点坏水、有点“不讲究”但也非大奸大恶的普通人,如何面对一系列有关亲情与大是大非的冲突和抉择,在经历了丧失至亲之痛、丧失盟友之哀、丧失挚爱之伤后,终于步履蹒跚地走向了最终的成熟——成长为一名革命党、一个真正的男人。
在《黄金大劫案》里,宁浩告别了过去戏耍和恶作剧式的“疯狂”,开始在爆笑热闹的商业外衣之下,试图探讨一些严肃的人生命题——理想、亲情、友情、爱情,以及革命、信仰、牺牲、欺骗、背叛和救赎??当然这很危险,并且是高难度,毕竟即使是世界范围内的一流电影也少有能装下这么多严肃命题的。宁浩的野心有点大,但好在他有足够的勤奋、智慧和能力,虽然最后的呈现效果略显庞杂,但联系到当下的中国电影实际,已实属不易——自从《英雄》开启大片时代,大多数华语商业电影都在叙事混乱之余,或多或少地出现价值观的迷失和错乱,更别说再去讨论什么人生命题。这一次,宁浩勇敢地洒了一把热血。
“成长”其实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母题之一,《变形金刚》、《哈利-波特》皆属此类,近年来华语电影也有类似的主题,比如周星驰的《功夫》、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片名的意思就是“真正的男人”)。“小东北”的角色设定其实跟周星驰在《功夫》中饰演的小混混有相同之处,只不过宁浩下手“更狠”,如果说《功夫》里的阿星是“因自卑而自贱”,那“小东北”只能说是“天生贱骨”,连两个乞丐小女孩都要“打劫”,满口谎话骗了“白富美”银行行长的千金“茜茜”后又残忍拒绝人家,甚至还毫不怜香惜玉地“甩巴掌”,堪称民国版“张志明”。这份“狠劲”可能会让一部分观众觉得不太舒服,但这也正是《黄金大劫案》不同于好莱坞英雄式的商业片的地方,宁浩希望给角色赋予更大的争议性,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思考空间。
具体到剧本上,虽然表面上好像摒弃了过去“疯狂系列”的多线叙事,难度下降了,但对单一事件的整体脉络梳理、各个转折点的铺陈、人物情绪的过度、思想的转变、情感的积累、细节的前后勾连??这些都是更大的挑战和考验,也是作为一个成熟的导演不可能绕过的基本功。应该说,《黄金大劫案》在剧本上完成地比较扎实,大量台词和细节的前后对照和呼应,甚至同一个细节或台词,第一次出现时是笑点,后面出现却成了泪点(比如耶稣受难、“我以我血荐轩辕”、疙瘩汤等),这都需要非常精准的计算,这在华语电影中是极为少见的。
仅以叉子这一道具为例,就玩出了好几种不同花样,并成为片中的重要线索及情感象征,跟《功夫》里的棒棒糖有异曲同工之妙:把叉子弯成手镯造就了他和茜茜的相识同时也造成了革命党行动的失败,之后又用有如变魔术般徒手将叉子变没的把戏,蒙骗了日本军官使其相信他是个戏子而非革命党,从而捡回一条小命。因有前面“镯子”的铺垫,“小东北”将两只叉子变成“钢花”博取茜茜的芳心也就合情合理了,“钢花”不仅成为两人爱情的象征,还在影片后段又救了他一命。
情感方面,小东北和疯爹之间平日里不言说、关键时刻却肝胆相照的父子情令人动容。影片对友情和爱情的展现也是如此,在克制和疏离中见真心。还记得《食神》里,周星驰边哭边唱“情和义,值千金,上刀山下火海又何妨?”、“为知心,牺牲有何撼?”其实是唱出了《黄金大劫案》中所传达出的宁浩的情怀和心声。
有人说宁浩转型了,其实不如说是宁浩长大了,格局变大了。王全安回忆自己拍《白鹿原》的动机时说:“你可以继续拍以前那些成功的片子,你还是你。但你能不能走出来,有一个更大的你?”同样,宁浩从“疯狂系列”的成功中走出来了,无论票房成与败,《黄金大劫案》都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大的宁浩、更多的可能性和不可限量的未来。文/陆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