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黄金大劫案》:两个片名和改变的代价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4日14:36  新浪娱乐微博

  文:叶航(微博)

  《黄金大劫案》的英文片名来自一支外国乐队:枪炮与玫瑰。在我看来,“黄金大劫案”是面上的东西,它的目的无疑是在字面上延续《疯狂的石头》的类型风格与情节特质:偷盗和动作元素,这些“不变”的东西能维系观众对宁浩(微博)电影的观影期待;而“枪炮与玫瑰”则是面下的内核,也就是宁浩自己坦言的“改变”,是他把对自己创作青春期的反思投射到电影中的主题与角色上。这两个片名分别代表的“变与不变”构成了进入宁浩这部新片的一条甬道。

  宁浩之前的影片都落脚在当代,这部影片依然是小人物故事,但时代背景却放置在了民国时期。大时代的改变,一部分是为了设置“枪炮戏”,但更可能是借1930年代的动荡和荒诞感渲染“任何成长都必须经历流血与牺牲”的主题。雷佳音饰演的小东北在教堂里为了躲避日军的追捕,脱光了衣服扮成耶稣悬吊在十字架上,这是全片中我感觉最荒诞最搞笑的一处,而它也隐晦地点出“受难与牺牲”的主题。在片中,陶虹(微博)饰演的伪满洲国影后芳蝶和她的摄制组成员,为了阻止日军完成以黄金换军火的计划,一一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因此,两个风格迥然不同的片名,其实表明了影片从前半部的盗匪片、情节剧过渡到后半部人物成长戏的脉络。

  这部片子有比之前任何一部宁浩电影都多得多的女人戏和爱情戏,但这个不太像是宁浩真正拿手的东西,小东北和顾茜茜之间的对手戏不少,但爱情味不浓,更像是为了完成任务的附带品。小东北把两把饭叉变成一朵钢玫瑰的桥段倒是很宁浩,透着股执拗和顽皮劲。

  枪炮是战争,是流血和牺牲。影片最后,小东北的父亲死了,爱人也死了,这种悲的意味在以前的宁浩电影里很少见到。玫瑰按说对应的是爱情,但不如说它指的是美好与理想,是那群热血青年的理想之花,也许它还意味着电影之花,片中有较大的篇幅关于电影和电影人。

  “石头”疯狂之后,跟风之作如过江之鲫,有的直接在片名上就用“疯狂”来昭示其复制的意图,如《疯狂的蠢贼》、《饭局也疯狂》,更多的则是在人物塑造和叙事风格上极尽模仿之能事。但可悲的是,这些“后来者”质量尚可者寥寥,多是滥竽充数之作。“疯狂”出品的后果是让观众对这一类影片产生审美疲劳。在观众腻烦之前,宁浩自己先求变,这是一种明智,但风险不小。开辟新路子,难免暴露出一些转折期的创作问题,《黄金》也不例外。例如它的情节张力和丰富性不如《石头》,这并不能仅仅用单线叙事和多线叙事的区别来涵盖。人物和情节设置上的不合理之处也比以前要多,比如顾茜茜这个千金小姐怎么会以会计的身份出现在肮脏的运金车中?《疯狂的石头》连通的是周遭的现实,而《黄金大劫案》希望能接驳的东西更为形而上,是对青春、成长和牺牲的感悟,但理性的思考未能很好地化为感性的形式,情节和情怀之间的融合不是那么水到渠成。

  以前的宁浩电影表面看上去很山寨,但实质上不然,看似在形式上模仿外国片,其实讲的是一个特别本土的现实故事;这次场面大了、精致了,反而却显出一点山寨感;以前宁浩在干的事情是讽刺是解构,这次他希望在解构的基础上建构,但效果不算理想。这些也许是宁浩需要考虑的问题。

  成长的过程伴随不同的阻力和疼痛。对小东北来说,是日伪,而对宁浩来说,也许有对现实发问的外部掣肘(《无人区》)和对创作转向的内心思考。小东北从一个小混混成长为有担当的英雄需要付出流血、牺牲的代价。宁浩就是小东北。他一样在付出改变和扬弃的代价。

(责编: Zane)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