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天声一队》每个人都是慈善受益者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04日16:22  新浪娱乐微博

  为期十周的《天声一队》第一季6月2日凌晨落下帷幕,在明星、草根以及现场和电视机前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天声一队》最终一共募集到1123万元的爱心善款,为全国56所学校的孩子们募集到56辆快乐校车,圆满完成此前定下的1000万元终极任务。

  对湖南卫视(微博)而言,1000万元的爱心善款是“终极任务”,可对当代中国的儿童来说,则仅仅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2011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曾公开表示,全国1.5亿中小学生都配备上校车需要150万辆校车,各项费用加起来需要财政4600亿元的投入。据报道,全国校车缺口,高达80-100万辆。若仅仅凭着湖南卫视的努力,要填满如此巨大的缺口,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那些缺乏安全新车的儿童们却是等不起的。因此,除了依靠政府的投入之外,此项目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

  人天生就是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与其说是竞争的关系,倒不如说是“共生”的关系。每个人的命运都通过某种看不见的力量连接在一起,从而使社会成了一个巨大的有机体。作为一个有慈善之心的个人或团体,当他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固然慈善本身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是他最大的报酬,但他可能没有意识到——他正在帮助自己,因为每一个人,包括他自己都是慈善行为的受益者,而不仅仅是被帮助者。

  慈善行为具有生产性,它能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成本”,从而使生活于某一“社会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受益。表面上看,帮助他人的行为属于“零和博弈”,即被帮助者之得乃助人者之失。若每个人都是孤立的、原子化的个体,确实如此。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每个人都会与其他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帮助了他人,他人可能会给我即时的或延期的回报,这固然可以说我是在帮助自己。就算他人不给我回报,通过一只看不见的手,我仍然将得到被帮助人的回报。例如,当我帮助了一位失学儿童,让他受到了比较良好的教育,成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提升了他们创造财富的能力,同时这个世界可能就少了一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这无异于通过我的努力,使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得到了某种微小的改良,从而变得更安全、更美好。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此之谓也。

  我一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因他的慈善(或道德)行为而获得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回报,只有这样,这种慈善(或道德)行为才会有可持续性。因此,我一向不提倡那种“毫无利己,专门利人”的行为。在湖南卫视这场以捐助校车为目的活动中,通过短信、网络、电话等多种渠道,每场均能获得超过10万人次的互动信息。根据央视索福瑞收视调查数据显示,该节目收视率稳定在0.68,收视份额3.0%,每场推及观众规模超过3000万人,十场直播积累的观众规模达3亿人次。这些数据表明,通过活动和互动的力量,该慈善公益行为已经在超过3亿人次的人群中得到广泛宣传、推广,在大众心中种下了阳光慈善的种子。尽管与湖南卫视的其他节目相比,该节目的收视率相对较低,但该节目为湖南卫视树立了积极健康、快乐向上的良好媒体形象,使其品牌获得正面加分,获得了更强的社会信任感和认同感——这未必不是一种很好的回报。

  文/宕子

(责编: sisi)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