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这次放弃了描绘虚无的江湖或者讲述渐老的传奇,视线投向了当代人扑腾凫水混饭求生的扰攘社会,把生活中每天随处可见的“不让座”一波三折的衍化成了一起充满杀意的真实战争。谜面从一上车就摆在眼前,但谜底一站一停,无法对号入座的观众只好拿着票根,从车头被挤兑到车尾,然后开门,一脚给踹了下去。
相较于《无极》时设置庞大的社会体系或者《赵氏孤儿》中阴谋杀戮与两代恩仇,《搜索》的故事底子简直过于生活化,却又因为贴身生活,在渐次推进中所设呈现的效应几何翻倍,女秘书、阔太太、小前台,各自为战,集团总裁、电视编导、媒体新人,各出奇招,“就是不让座”和“要坐坐这儿”两个公车上随口说出的关键词,生生将一群人的命运推离了主干道,故事在失控中完成对这场网络暴力事件饱和度的累积,也在冷眼旁观中,将这失控引入了碰撞航向。
碰撞源于巧合,巧合却从一开始就设计的合情合理:“叶蓝秋”在公车上冷言拒绝了给老人让座的要求之后,一众乘客怒而群起攻之理所当然,这是公众道德感对浓妆艳抹偏又盛气凌人的女子天生固有的敌意,就像上海地铁要求穿着性感的女乘客“自重”一样。然而,对于她当时的心境却并不为外人道,相信那是一种即使没有癌症晚期的病情也会有癌症晚期的心情,每天挤公交地铁的人自然都能体会,兴许还能生出更为繁复的情绪。这一小小的意外,如果没有媒体的介入,相信被“调戏”的老爷子在吃过晚饭遛过孙子之后便欣欣然忘记。可惜,很快小意外成了一场公众对个人的剿杀。暴力诞生需要的诱导声音适时出现,个人的声音自此被拒绝,淹没在“人肉”声中。
电影的镜头语言从一开始也有意为之,无数想要表述的影像并非直接投射到银幕上,反而经由随处可见的镜头、屏幕,以及无论是办公室或豪宅亦或出租屋里的镜子,这些在银幕中因反射或数字成像的角色在传达各自的声音,也预先表明立场,成了观众对人物内心予以观望的途径,却也隔绝了镜中人与外界的交流——任何人都无法和镜子辩白,一如杨守诚在被冤枉时所说一样,浑身都是嘴也解释不清楚。
有些时候,你并非不想为自己辩白,只是无法找到声音的出口罢了。
又或者,谁能说服镜子?
以众生之眼,镜中窥人,却不给人留一丝分辨出口,这种对语言暴力的恐惧,于陈凯歌导演怕是心有戚戚焉。就像姜文用《让子弹飞》为自己平反一样,此次陈导通过《搜索》对过往予以的反击不但精彩且毫无破绽,故事从生活中来,又走向生活中去,节奏紧凑的像是高峰期的一号线,每两分钟便有一次情绪上的小波动,每个剧中人都在努力向前,在挤故事的进度,也为自己的角色占领空间。冰炭不言,冷热自明,这就是陈凯歌的态度,也是影片的态度,没一分夸张也没有收敛的意思。
或许和镜子最好的辩白就是摆出另一面镜子,让镜中人也有一窥自己的机会。
忽然想,如果方舟子看完这部影片,会不会因为羞愧而掰开车门纵身跳下呢?文/鱼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