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留祥
比起陈凯歌之前的那些在历史幽深生发的哲思,《搜索》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它是一个更加丰富的文本,除了网络时代的冷暴力,以及小三、隐私权等等问题,还有办公室的厚黑学,各种的羡慕嫉妒恨,虽然在影片中以一种幽默的形态表现出来,但是观众却能够看到这份幽默背后的悲凉一位。同事之间的“情谊”或许抵不过一串董事长办公室的钥匙。而参照现实,影片所反映的问题可能更加严重,厚黑学却令人费解的大行其道,各种名目繁多的厚黑书占据了图书市场,各种影视剧都被厚黑所解读和拆卸。所谓的文学,所谓的艺术,或许都在教给人如何安全的背后插刀。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心的地方便有情感偏颇,尤其是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现代人,身在职场,心如战场。姚晨告诫王珞丹不要把情感因素掺杂到新闻报道中,可笑的是,她手中的公媒体到底成了个人泄愤的工具。社会人和情感人终究是无法泾渭分明。从事件的开始直到发酵的整个过程,貌似客观的公媒体逐渐成为众人角力的战场。但凡战场,便有三十六计,便有尔虞我诈。于是,记者们便提出并引导受访者说出倾向性的评论;于是,因为职业的便利和所谓的求真态度,便可以不再顾及个人隐私;于是,富贵者便可以用钱设套,进而自我营销。一切像是小丑剧。
作为受害者的高圆圆,施害者除了影片中最终被千夫所指的姚晨以外,也还有富商王学圻,还有那位眯缝眼的同事,还有懵懂的实习记者王珞丹,甚至是可以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媒体参与者,每一个带着自我情感因素的传播者。日常生活无法像考古一样力求绝对的严谨和真实,不过,如果将胡适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移植到社会学范畴,那么如今这句话已然变成了“大胆假设,更大胆的造谣”。原本无中生有的小三,成为“不让座”事件后另一个道德贬损的利器。小三问题,其实同样是因为媒体而发酵。“小三”本身便意味道德上的鄙视,同时,也成为捕风捉影和攻击的有效利器。如果一个女人还有皮有脸的话,那么搞臭她很便利的一个方法便是小三的屎盆子。可能一个座位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心情不好的事情很常见,但是小三却将影片中的高圆圆的负面形象推向极致。
影片的结局是充满悲剧意味的,阴谋、阳谋、死亡,或许能够为诸种凄凉涂抹一丝亮色的是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一段短暂的情感,那的名字叫做爱情。在影片营造的这个不见血但是暴力的环境中,唯一能够带给观众慰藉的是赵又廷所带来的希望,他是影片中最乐观的人,也给观众带来了冰冷后的沉思。陈凯歌让观众直面惨淡之后,也并没有扼杀所有的希望,陈红收获了一份自由,或许在创作者看来,真正能够从围观中得到解脱的人需要一个坚定的转身,一次决绝离开、放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