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的民族文化意识寻根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2月15日19:35 新浪娱乐
新浪网友:李祥瑞
商业片一直是香港电影的主流,除了早年的《父子情》[(1981)导演方育平]、《投奔怒海》[(1982)导演许鞍华金像奖]、《等待黎明》[(1984)导演梁普智]尚能在茫茫大海中偶露冰山一角,香港一直被能拍出更多像台湾的《恐怖分子》[(1986)导演杨德昌]、《悲情城市》[(1989)导演侯孝贤]、《现代青年那吒》[(1992)导演蔡明亮]那样重负社会文化使命充满现实主义的冷峻、雄浑的大作。当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商业片已经成为香港电影强项,娱乐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使香港赢得了“东方好莱坞”之誉。
看了娱乐性比较突出的香港电影,我们常常有香港电影文化流于轻浮之感,我们很难指望港片中出现经典和史诗,我们不难看出香港电影中所显现的文化都是快餐文化、卡通文化。创作观念和表现形式上的趋于西化(喜剧片的卡通化构成、枪战动作戏的拟大片效果)也使我们觉得香港电影的民族文化意识比较淡薄。
作为中国电影的一部分,香港电影并未远离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据资料显示,六、七十年代《刘三姐》(1961)火爆香江,李翰祥的“宫帏戏”“黄梅调”鼎盛一时,《梁祝》(1958)上映时台上台下唱成一片盛况空前,足见香港电影文化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的。始终保持民族精神、民族特色常拍常新的武侠电影亦为明证。
《新不了情》、《虎度门》、《南海十三郎》三部影片则体现了港人对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的回朔和重新重视。香港百年的殖民史就是百年的殖民地文化史,那么在文化上、在精神方面究竟什么是属于自己的“根”?带着这样的疑问香港电影开始了探寻和反省,拨开大都市华灯高厦的帷幕,摄影机镜头里出现了湮没于民居人海中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在影片中我们看到昔日大张旗鼓的传统文化都被迫躲在高楼大厦的角落里,偷生于远隔都市现代文化的穷街陋巷之间,早已见不到张灯结彩的大戏院,而是以草台班子、街头卖艺的形式维系生命,观众群也局限于上了岁数的人和引车卖浆流。而艰难的生存环境,恰恰反衬出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新不了情》[(1994 )编剧导演:尔冬升]中,一名不得志的音乐人(刘青云饰演),有一天忽然发觉自己面对充满功利色彩的创作环境所有的灵感丧失遗尽,每天忙着赚钱的歌星女友也仿佛变得无比陌生,当曾经心爱的东西不再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之后,他选择了自我放逐,告别了与过去的爱人一起苦心经营多年的家,开始流浪。他避开带有商业色彩的主流文化圈,走向城市的边缘,置身于都市底层。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失魂落魄的白领整天和贩夫走卒混在一起。当他来到被都市现代文化所遗忘的角落时,意外地发现(观众也很意外)传统文化在这里以顽强地生存着,在这个环境里,没有卡拉OK、MTV为我们带来的喧闹和视觉、听觉污染,人们只沉醉于一件事情:唱戏和看戏.粤剧班子里的人们为了能演一台大戏的,不惜付出全部家当。和急功近利充斥各种包装潮流浮躁的都市现代文化市场比起来,传统文化滋养下的人际空间也有着世外田园般的平和、宁静,爱,使人们彼此关怀、生死相依.白领音乐人和粤剧班里一位身患绝症的女孩(袁咏仪饰)成为好友,并被她积极的生命热情所感染,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影片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留恋,怀旧意识非常强烈:人们演唱老歌演奏老曲,全身心地投入;粤剧开场演员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我们看到,在都市现代文化的地层角落,那些忘我追求艺术的人,是真正的英雄!虽然困居市井,但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影片用整体怀旧实现了一种对现代商业文化和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评判。《新不了情》有这样一个高潮段落:粤剧班子精心筹划的大戏正式上演,影片用大量富于电影美感的镜头张扬了粤剧艺术的独特魅力,精彩处令人拍收叫绝,一霎时,似乎尘封已久的传统艺术变得无比新鲜、无比亲切。
萧芳芳主演的《虎度门》[(1996)编剧:杜国威导演:舒琪]把面向传统文化的镜头更加推近了一些。女主人公是戏班子的当家花旦,影片围绕其事业、家庭两方面展开细腻入微的描写,既展现了粤剧艺术在民间的蓬勃生命力,又表现出主人公从流光溢彩的舞台上退居家庭生活后产生的失落和苦闷。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失意和压力,主人公觉得只有在舞台上才是自己的理想佳境,影片多次表现了她在台上沉思和独舞的梦幻场面:沉浸于戏剧英雄的“唱念做打”,忘记了尘世中人的烦恼和不幸。作者眼中,现实生活往往是琐碎、枯燥、无聊的片断,压抑感、忧愁无所不在,而艺术舞台则是多姿多彩魅力无穷的世界,可以寄托心灵。一个在平凡生活中不能免俗的女人,一到舞台上立即精神焕发、风采照人,从一个演员戏里戏外精神状态,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传统文化确实具有极大的凝聚力,片中戏迷们狂追萧芳芳的场面,使人想到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1993 )导演:陈凯歌]里的万众追星、群情激沸。
《南海十三郎》[(1996)编剧:杜国威(获金马奖)导演:高志森(获金马奖提名)]是近年来港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该片编剧基础扎实加上戏剧表演出身像安东尼霍普金斯(《沉默的羔羊》)那样擅长心理戏的谢君豪(《追凶二十年》),全片高潮迭起。这部影片用传记手法叙述了香港粤剧名编剧南海十三郎的生平:向所有天才一样,南海十三郎是个极端个性化的人物,他向“莫扎特”那样不羁,象“程蝶衣”(《霸王别姬》)那样固执,象瞎子阿炳那样潦倒;他举止言谈在常人看来疯疯癫癫,经常被人叫做疯子。正应了“不疯魔不成活”那句话,此公确实才华过人;他的命运凄凉悲惨,流离失所,行乞度日,最终横尸街头!主人公鲜明的个性、悲惨的命运给观众带来强烈的震撼。南海十三郎不仅编戏入了迷还同有孛传统的“现代艺术”不共戴天,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感人至深。剧中传统戏和洋戏唱对台戏的场面,虽然以近乎闹剧的喜剧手法来表现,但面对南海十三郎见劝人向善的传统艺术敌不过香艳刺激的洋戏而大发雷霆之怒,继而大打出手的情景,观众已经很难再笑出来。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南海十三郎说“自己的鞋丢了,一只让日本人偷去、一只让英国人偷去,走不了路啦。”表现出一个固守民族文化阵营的艺术家面对殖民文化入侵的失望和无奈。好看、热闹的洋玩意儿也大行其道,拘泥古法的南海十三郎在洋场文化的氛围里已无立足之地,正如片中人语“天才永远不会向世俗妥协的”一样,他决不肯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当他进入电影圈,发现自己现实主义的剧本被导演出于迎合观众的考虑而添加了不符合实际的空想内容,立即勃然大怒,一通大吵大闹之后被赶出了电影圈。既然连路都走不了啦,他像“程蝶衣”那样垂胸顿足痛斥断壁残垣、群魔乱舞之后,他以遁世的方式表达自己抗议,身揣白纸一张粤剧大戏的“雪山白凤凰”到处流浪,露宿街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直到死去。在繁荣大都市里他孤独地死去了,陪着他的还是那张一无所有的白纸,在他心目中的一本大戏雪山白凤凰最终还是一张白纸--昔日的盛景早已不在,而他的动人事迹也只能在邻里乡谈中任人评说,虽然他无言的死去,但那张愤怒的面容和傲骨铮铮的身影却深深印在观众脑海里。片尾字墓打上这样一行字:“谨以此片和全港编剧共勉”!学什么?学南海十三郎的固守传统、学南海十三郎的不肯妥协?还是别的什么?这个问题沉甸甸的……
黑龙江省宁安电视台李祥瑞2000\12\14
本文提交者发言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来新浪影视论坛发表文章或来信发表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