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在严冬中高歌--写在《巧克力》之后
http://ent.sina.com.cn 2001年01月17日20:01 新浪娱乐
新浪网友:zhuangzhi8
影片从镇长严肃的表情和教堂的钟声中徐徐拉开了帷幕,在这个法国小镇上没有人声鼎沸的喧闹,没有车水马龙的繁荣,到处是一片沉寂。鹅毛般的雪花在凛冽的寒风中飘摇,教堂中不时传来飘渺的福音;突然,紧闭而沉重的教堂大门被一阵寒风吹开,镇长立刻神色慌张的把门关紧,紧皱的眉头似乎预感到一场变故的到来。而此时,就在这个风雪交加的日子,一对身穿着红色披风的母女犹如天外来客一般,神秘的出现在这个枯死的小镇,于是在这些充满深刻寓意的诸多画面的引导下我们的记忆随着导演的镜头坠入了一九五九年的时空。
伊安母女落脚在这个小镇,以极大的热情开始了新生活,她们在镇上租用镇长母亲的一间屋子开了一家巧克力店,从此巧克力融入了小镇上人们的生活。巧克力香味四溢,使每一个经过的人都驻足观看,然而,早已对过往生活习惯的人们对伊安母女的到来,对精致的巧克力都怀有深刻的戒心。他们恐惧着生活的变迁,抗拒着性情的释放,冷漠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他们的心中,伊安的到来无疑使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他们谈论着这个外来人,他们也敌视着将要发生的一切。镇长是这个小镇的权力至上者,他更是小镇上复杂性格的典型代表,他静观着伊安的到来,犹如一个猎人无情的监视着他的猎物,等待着最好的时机,一举把它击毙,不留一点喘息的机会,生存的希望。伊安勇敢的面对着这所有的危机,没有因为排斥而放弃,没有因为敌视而退缩。她似乎拥有神灵般的力量,热情而耐心的去靠近、关心每一个她认为需要帮助的人。卢克、镇长的母亲、乔斯芬……甚至是镇长,在这两种相互抗拒又相互吸引的力量的较量下,最终胜利的天平的到向善的一面。伊安已她的热情、善良、坚韧赢得了小镇上人们的喜爱与尊敬,为这个墨守成规、枯燥、压抑、孤寂、冷漠的小镇带来了生命的契机。同时,伊安也开始醒悟逃避无法摆脱过去的阴影,只有敞开心扉才能获得真正的新生。孩子的欢笑声,吵闹的叫卖声,朋友的问候声,车轮的滚动声,这一切洒落在小镇的每一个角落。一九五九年,这是小镇最完美的结局。
《巧克力》这部影片通过一个勤恳的女人用自己的力量为一个毫无生机的小镇带来欢笑与快乐的过程,讲述了一个浪漫而动人的故事。显然,该片是一部主流意识的影片。虽然,不管从故事情节,还是画面的拍摄手法,本片都了无新意,但就主题而言,影片做到了主题鲜明、深刻、质朴、感人,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影片以朴实而平缓的手法为我们描述了人性在宗教、道德双重权力的压迫下而变的压抑、窒息。揭示了人们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对善、恶的艰难抉择。
在影片中,导演有意识的将镇长塑造成卫道士形象,他象一座大山一样隔绝了这个小镇的生活。同时他也是一个人性在权力、伦理道德下扭曲的受害者,他与他的母亲、妹妹冷漠的犹如陌生人。影片中只有两场戏,镇长与母亲同时出现在镜头前,一场是镇长对母亲将房屋出租给外来人——伊安感到愤怒,而如此大事,他的母亲居然没有向他报告,镇长第一次在影片中感到他威信受到挑衅。影片也就开始把本来潜在的矛盾慢慢的托出水面;第二场戏,是在镇长母亲的葬礼上,不同的是,第一场戏母子俩是把剑弩张的对持,气氛是僵持的,而第二场戏中,母亲的灵柩摆在清清草地上,温和的阳光洒在母亲的灵柩上,神父在为母亲作最后的祈祷,求主宽恕她的罪行,母亲安详的去了,镇长在阳光下却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这两场戏在影片的一头一尾,遥相呼应。在这个冷情的家庭里,母亲充当了叛逆者,虽然生活折磨掉她大半的热情,但她也许天生就是一个爱生活的人,所以当影片把伊安母女与母亲放在一个屋檐下后,她们还快就擦出了火花。伊安的到来为母亲的生活重新带来了生命的活力。然而对镇长而言,噩梦开始接踵而来,伊安的舞会将影片推向了高潮,人们尽情的欢笑着,尽情的舞动着身躯,似乎想甩掉令人窒息的过往的一切。母亲将生命中最后的热情献给了伊安的舞会,身体中的巧克力仿佛就是生命的源泉与激情!最后,母亲在欢乐中,在孙子的陪伴下安详的死去,伊安送给她生命中最心爱的两样礼物——生活的激情与孙子的欢笑。母亲安息而去。镇长亦被伊安的舞会彻底击跨,他愤怒的让一场大火无情的毁掉了一切。镇长开始诅咒伊安,他疯狂的提着匕首从窗户翻进伊安的巧克力作坊,当他看到用巧克力作成的耶稣象时,他极尽狂放的用匕首刺向它,宣泄着它的痛苦与怒火,这愤怒是对伊安,亦或是他所信奉的主都已不在重要。一刀刀的愤怒在爆发,当美妙的巧克力溅到他的唇上时,慢慢的舔食着,犹如干枯的生命遇到了清澈的源泉,镇长无所顾及的用手抓着巧克力,仿佛忘却了一切,大口的咀嚼着,一股热流从心田流过。在泪水与忏悔中,镇长沉沉地睡去。美丽地梦境在伊安地笑脸和晃动地水杯中醒来,新的一天开始了,小镇开始了美丽生活。影片在最后戏剧性的让镇长的人性发生了转变,小镇最后一个传统势力被瓦解!
影片的第二个线索是围绕乔斯芬展开的,这个被小镇的人们认为有着耻辱过去的女人,在她把巧克力偷偷地藏起来时,就与伊安结下了不解之缘。乔斯芬的丈夫是一家咖啡馆的老板,脾气粗野、暴躁,生活于乔斯芬只是惩罚与痛苦。伊安这个外来人的巧克力店开张,对于一个人生再也没什么可失去的人来说,有的只是好奇与冷漠。当伊安穿过小镇人们投射来的种种敌视目光,出现在咖啡馆简陋的小屋里把巧克力送给她时,乔斯芬的内心渐渐在改变,第一次感到被别人关心的温暖、感动。影片在开始就赋予了伊安母女神圣的使命和深刻的寓意,那红色的披风仿佛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伊安的到来与乔斯芬犹如天使降临,使她干涸的内心似乎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到一天夜里,乔斯芬来到巧克力店,激动的对伊安说她那样做了,终于那样做了;她反抗了她丈夫的暴行,伊安与乔斯芬紧紧的拥抱在一起,在这一刻,两个女人都看到了希望,乔斯芬从伊安身上得到了生活的勇气,伊安从乔斯芬那里获得了对付出的认可。伊安收留了乔斯芬,开始了新的生活。同样是在伊安的舞会上,影片达到了高潮,人性在这时得到了完全的释放,美好的、丑陋的、激情的、愤怒的、仁慈的、冷酷的……这一刻全面的爆发,母亲在最后的激情中死去,乔斯芬尽情的舞动着自己的思绪,咖啡馆老板仇恨的注视着自己的妻子,镇长在愤怒中精神崩溃,伊安在流浪歌手的怀中哭泣,黑暗中孕育着骚动、疯狂、。一切在火中化为乌有,随着飘散的风儿烟消云散,只有刺鼻的烟熏味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有过怎样的毁灭。伊安又要远行了,带着恐惧与悲伤离开她曾经热爱过的小镇。影片在这里并没有让乔斯芬象伊安请求不要离开,而是巧妙的让人性的自觉展露的淋漓尽致,伊安来到巧克力作坊,发现乔斯芬正在交人们在做巧克力,这其中有那些敌视的人们,伊安终于在友善中释怀,乔斯芬当起了咖啡馆的老板。人性的勃发再一次被证明是不可阻挡的,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该片是一部群体戏,演员众多。朱丽叶·比诺什所饰演的伊安刻画的入木三分,在这部影片中朱丽叶·比诺什的演技为我们带来了惊喜,可以说上了一个台阶,她成功的摆脱了自《红白蓝》以来,几乎在每部影片都带有的知性好女人的痕迹,较完美的塑造了一个受过创伤却保有着与身具来的热情、善良、坚韧的劳动女性,而这些品质是真实自然的散发。她那法国味道的肢体语言使这个法国小镇的得背景有了几分真实性。母亲的扮演者是英国演员朱迪·丹奇,显然这个角色比不上她获得奥斯卡的那个角色,影片中也没有多大让她发挥演技的余地,相比较之下,007中的她更令人忘怀,看来地道的英国人比起法国老太太还是要更贴切些。最后提一下既是画龙点睛,又是花瓶的强尼·戴普。强尼·戴普所饰演的流浪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他的出场将影片推向了高潮,尽此而已,美国电影的常客——多情、落拓、酷酷的流浪汉。这个英、法、美的联合部队带来了又一次的人与人之间的对撞!
人性在这部电影中又一次担当起了主角,得到了更为深刻的诠释。严格的说来,影片的下半部比上半部更要入戏。本片导演是好莱坞赫赫有名的莱茜·豪斯卓姆,他曾凭《苹果酒无准则》、《MyLifeAsADog》、《What’s EatingGilbertGrape》三部影片获得奥斯卡提名。在这部影片里,秉承了莱茜·豪斯卓姆一贯的细腻手法,在细节的处理上很讲究,到位。尤其在主题上更是含而不露,但又层层围绕,却不冗沓。但影片为何执意故事背景于一个法国小镇,可影片又大讲英语,大有牛头不对马嘴之感。最后结局,流浪歌手的回来实为影片一大败笔,画蛇添足。
PS:我是在周末的时候,从牒片老板的手中拿到了《巧克力》这部影片,美国影评界对这部影片评论如潮,所以我写下了我的点滴感受,以为记忆中的火花留下的痕迹。
本文提交者发言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来新浪影视论坛发表文章或来信发表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