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李安的新作《卧虎藏龙》在一片武侠影迷的嗟叹中,暗然失色了。但却荣获了本届奥斯卡十项大奖的提名。其实李安获奖不获奖,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惊奇的是,一个自小成长在传统家庭里的中国人,虽然在美国读过书,又生活多年的李安,为什么就能接连拍出几部弘扬中国文化并且在国际影坛获得好评的电影呢?
我想原因就是,李安具有对民族文化的透彻领悟,和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影片《卧虎 藏龙》中的诗情画意,也许是打动西方人的中国式的美。但其真正散发的是中国文化的内在火焰。所以李安的获奖提名,也不出我们的意料之外。
其实一个艺术家的真正目的,并非只是为了被当成一种现象记录下来,而是为了展示和释放一个生命的全部雄心:感知、责任、欲求、诗情、创造和追求完美的能力,深入探究和追溯的品质……。
无论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如果你能大致看懂《卧虎藏龙》这部片子,你就能非常充分的理解,李安其实真正要诠释的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道德、美德的男人,心中的“卧虎藏龙”。而并非是在我们脑海所定形的那种单纯的功夫片。
从《推手》、《喜宴》、《饮食男女》,李安的电影通常是围绕着“家庭”这个主题。他在构造的这些家庭中,“父亲”的角色选择都是最能代表中国人的。《推手》中武学大师、《喜宴》里的老将军,《饮食男女》里的饭店大师付。而其它家庭成员就不一样了,那个“不会说中文的洋媳妇”,还有带西方文化特点的“同性恋的儿子”。当他们与传统中国父亲在剧情里面对时,发生矛盾与冲撞时,往往被“父亲”用慧眼般的处世道理化解了,从而也印证了中国的人生哲学。另外李安在他的电影里,让我们体会最深刻的是中国人最悠久、最辉煌的文化——武术和饮食。
所以当我们在欣赏《卧虎藏龙》时,就不能陷入单纯的故事情节里,而李安也正是这样做的,他教我们怎么注视另一个世界。
《卧虎藏龙》很少有我们习惯的痛快淋离的长枪大战。而是将武打动作放慢,配上音乐,制造着清冷、空灵的意境。在故事情节上,也没有大改动。只是在故事的历史背景和服装等细节上精益求精。因为这是“武侠迷”们熟的不能再熟的故事。
也正是因为这是一个我们熟悉的故事,所以李安在诠释起来,重点放在了一个“侠”的真正内涵上。中国的“侠”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词,他既不是刺客,也不是大盗,他的英名远播是取决于传统道德的表现、交游的广阔、成熟的思想意境。
在《卧虎藏龙》中,我们看到的是,那把冷目溶溶之下的青冥剑,在一个表情木讷、久历风尘的江湖客手中,随着略带忧伤的青色的竹叶游走。在刹那间翻覆,来的舒缓,去的流畅,但却又异常残酷。
无法分离的是大侠“李慕白”,也在与理智、情感不停的斗争着,这是一个在道德刀锋上滑行的“侠”。
当人物被这种痛苦,深深束缚着,东方传统男性的一切也都被剥开了。无论是傲世与自卑、欺世与自欺,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侠”的那种超人的毅力和人格力量,震憾了所有。
虽然这种道德意识在今时今日已为人所不取,但是确实是李安,打碎我们对于“侠”的直白与偏执的简单理解。
李安另一个倾力诠释的人物就是“玉蛟龙”。这个空有一身武功却又敢让人喝彩,内心世界离经叛道,总在寻找真正的江湖的武林后生。
当“李慕白”的二指点在她眉间时,她崩溃了,无主了,仿佛经历了一世沧桑。无论她表面看来静寂优雅,无论她有多么狂野的欲望,也会在寂黯时刻,思潮翻覆,寻找着人心中的江湖。
事实上真正的“卧虎藏龙”的地方,不在江湖,不在候门,不在山野而在每个人的心中。
这才是李安所要让我们关注的另一个世界。人的内心世界。
另外本片的音乐也是可慰的。马友友的大提琴如诉如慕,与角色的情感纠缠一体。解放了李安的导演构思,且参与了演员的紧张表演。周润发的表演完全依附在大提琴的吟唱上,举手投足间改变了他一向显现的程式化表演。
而谭盾的这面“坚盾”是狂野的、暴风骤雨般的一泄千里、无拘无束、时而优雅、时而彪悍、翻云覆雨、变化无常,有如蛟龙出水。
影片的最后一刻,终于穿透了人间的悲欢离合。“玉蛟龙”的解脱之道,带着我们一起掠过水面,穿过风清水冷的青竹,奔向万丈溪流之下,回到人心中“卧虎藏龙”的地方。
这就是李安为我们带来的《卧虎藏龙》一个个江湖过客的经历,就象一个虚幻的时代,令我们觉得不再是故事的简单叙说。我们可以看到跳动的伟大良心,源发于人心中的精神,而且散发着现代感的迷人气质与真实。
剖开《卧虎藏龙》的武合侠片的表层,李安要探讨的是道德冲突,和人们内心世界。本片李安注重电影艺术和娱乐性的平衡。美伦美幻的摄影和浑然天成的音乐是显著的特点。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在选择眼光上,更为宽容,许多探索性很强的影片和风格前卫的电影大师受到了关照。这使奥斯卡在艺术的权威性方面有所体现。但是我们想必都很遗憾没有一部中国人的作品。希望今年李安的《卧虎藏龙》能为中国人在奥斯卡史册上书写上一笔。(二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