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喜剧《我爱我家》是一个奇迹!这部作品成为有史以来复映率最高的影视剧集,该剧拍摄于1993年,然而自打问世后这部作品就在各地不停地重映,直到2000年,还有省级电视台播放这部作品:黑龙江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在每天下午播放该剧,而精明的山东电视台则把这部剧集的精彩片段拆开分装到广告文艺栏目中,冠以“开心时刻”之名,大大赚了一比广告费,当然黑龙江电视台也尝到了甜头,播放该剧期间,人气急升。据了解,1993年以来,全国各个省级电视台几乎都买了这部剧集(包括西藏电视台)。可以肯定,今天的任何一部电视连续剧都不可能再创造《我爱我家》连续热播7、8年这样的奇迹。
《我爱我家》热播现象,和在各个省地市电视台广告文艺栏目中长盛不衰的赵本山小品现象有着共同之处:只要是真正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就一定会有市场、有前景。更值得我们自豪的是,该剧还在台湾引起了轰动,一时间宝岛万人空巷,观众争睹《我爱我家》,开创国剧轰动台湾的先河(此后才有《宰相刘罗锅儿》进军宝岛)。
这个奇迹是由英达(导演)、王朔(编剧)、梁左(文学师)、宋丹丹(演员)、杨立新(演员)、文兴宇(演员)共同创造的。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将是《我爱我家》的巨大损失。
熟悉《我爱我家》这部电视情景喜剧的观众都知道,每每出现“编剧梁左”字样的作品,都是比较可观的力作。所以梁左的地位在《我爱我家》剧集中是至关重要的。至今笔者还记得《姑妈从大洋彼岸来》、《爱情导师》等精彩剧目。每每回味,仍然莞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通俗化的作品还成为集整个90年代精英文化之大成的佳作。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90年代的精英文化不再拘泥于厚重、严肃的民族自省。在80年代的中晚期,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发生着急剧变革,意识形态多元化,各种美学思潮惊涛拍岸般冲击着曾经保守自封的土壤,社会转型期中意识形态多元化趋势也在不断的发展,社会文化语境逐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加剧,以消费和娱乐为核心的大众文化语境形成主导,市场化、国际化、城市化的流行语言猛烈扩张。在这样的时代文化背景下,精英文化不可逆转地向市场妥协。于是,出现《我爱我家》这样泡沫丰富多彩的肥皂剧就不奇怪了。《我爱我家》成为一个成功的消费品牌。精英文化的另一个特征,是名人名家云集。姜文、葛优乃至赵忠祥都曾友情客串(也是迄今为止最完美的群众性友情客串--就不要提《大宅门》了)。不过这部通俗化的作品还被假道学家们斥为庸俗无聊之作,骂声虽凶,事实却胜于一切指责和“雄辩”,在观众的好评如潮和市场的热烈反响面前,专家们的声音无能为力了。《我爱我家》就这样成为社会转型期必然矛盾的印证。
我很愿意把《我爱我家》剧集和赵本山小品、周星驰电影相联系。作为一种畅销的喜剧样式,三者都有对社会文化心理的折射,最突出这一点就是所谓的市民精神。在三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底层人物的胜利、俚言俗语的胜利、通俗表现手法(反智倾向)的胜利。于是,三者都成为观众心目中最为亲切、感人、也最为深刻、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喜剧文化样式。新的语言旗帜(赵本山的土腔、周星驰的滑调、王朔式的侃谈)引导着那一时期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他们是平民消费时代的英雄。作为电影,周氏喜剧在观众眼里永恒了;作为戏剧小品演员,赵本山在舞台上和所有的电视广告文艺节目中永恒了;作为中国第一部情境喜剧,《我爱我家》也必将在中国影视创作史上永恒。
相声《虎口遐想》、《特大新闻》、《小偷公司》、《电梯奇遇》,电视喜剧《新72家房客》、《闲人马大姐》本来标志着梁左的明天会更好。
一个人可以创造历史。
所以,告别梁左的感觉真的很痛。
梁左后面是谁呢?
新浪网友:李祥瑞 2001、5、26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