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白棉花》,有一段故事。当年《红高粱》一炮打响,张艺谋英气勃发、满怀雄心壮志欲再图进取,于是动了继续与莫言合作的念头。莫言自然全力以赴,再次打开“传奇故乡高密县”的记忆闸门,倾情演绎了一段平民化的乱世奇情。尤为讨巧的是,莫言讲述的是棉花加工厂里年轻人的成长故事,不仅使人想到这也许是张艺谋本人的传记(众所周知,考取电影学院之前,张艺谋曾在国棉五厂就业,扛棉花包一类的活也是干过的)。可是不知为什么张艺谋拒绝了这个故事。张艺谋还是太保守了。《白棉花》是一部很好的青春回忆录。可惜,当时已经进入90年代,娱乐的新时期里,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关注文学作品。于是《白棉花》被尘封被埋没。只有读过这篇小说的人,才永远不会忘记那段关于青春的回忆。
莫言的文字一向很有魅力。所以他的东西具有一种神奇的控制力、影响力。以电影《红高粱》为例,虽然该片彻底打破了原著恣意汪洋的意识流结构,但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力量仍然强烈地彰显出来,热力扑面、咄咄逼人。可以肯定,张艺谋笔下那个色彩缤纷活力四射的影像世界绝不是出于他自己或摄影师顾长卫个人的创作想象,我们看到,“颠轿”、“野合”、“战斗”以及那个著名的“日食出现、灵魂升华”的场面无不是原著中意境描写的再现。只有张艺谋和顾长卫这样的映像天才才可能对原著的意绪氛围进行完美再现,正是这种成功的完美再现把《红高粱》变成一部非比寻常的电影(此后张艺谋自觉养成了对文学家的依赖习惯)。莫言这种神奇的影响力和好莱坞恐怖大师史蒂芬金的神秘魔力颇为相似:改变或拍摄史蒂芬金作品,不管导演、摄影师是谁,总是无法摆脱掉阴冷、诡异史蒂芬金风格的深刻影响,观众在影片中常能感到,史蒂芬金这家伙一直“阴魂不散”担任真正的“导演”,其核心地位无人能够取代。
还是回到《白棉花》吧。莫言的很多作品都是激情澎湃、情感张扬的(最典型的就是“红高粱家族”),读起来酣畅淋漓、热血沸腾、极具阅读快感。《白棉花》有点不一样。从一开始,莫言就用一种平和、冷静的态度进行叙述,日常的经历、世事的更迭,波澜不兴缓缓流逝。到最后,主人公小马对白棉花的所谓记忆,也只是一种“又冷又腻扯不断撕不烂的古怪感觉”。相对于《红高粱》的火热,《白棉花》是寒气透骨的。六十年的故事,似乎已经不再可能任由想象的翅膀肆意飞翔,辛苦劳作、牛马般地生活远不如叙述土匪家族的故事可以尽情追逐野性、自由。生产队的故事里没有传奇,因为人们都在按照也只能按照某种既成模式去生活。但是这里还有希望。因为有了一个孩子的青春梦想、因为有了一个生产队年代的“摩登女性”,生活的每一天便有了意义。
影片《白棉花》忠实再现了故事的时代背景。导演李幼乔原在纽约大学主修视觉艺术与摄影,靠拍摄MTV起家,属于广告才俊,想象起来,这家伙应该像王家卫一样具有商业头脑,没想到他竟和张元一样的老成持重绝无轻浮:《白棉花》的摄影很传统,比中国第四代老导演作品还传统。影片的环境很真实(该片陕西大荔县拍摄完成),用今天养尊处优的眼光来看片中贫困落后的面貌相当怵目惊心:艰苦的生存环境、简陋的厂房和宿舍以及那些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人们,都“奇观”似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可以看得出,导演对展示这种“困苦落后奇观”过程还是有着极大耐心的,冷静客观地注视着故事里的的一切。但是,可以肯定,李幼乔导演并不真正了解农民。我们会发觉,他对“困苦落后奇观”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对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兴趣。其专注已经很像城里人对农村花棉袄、大裆裤以及各种坛坛罐罐的“喜爱”了。从导演描述露出脚指头的破袜子、脏乱的土屋泥墙、被灭火器弄得惊慌失措的人们、荒腔野语的勃勃兴致、暗自玩味,可以看出导演只想用“困苦落后奇观”满足城里人的好奇而已。所以,《白棉花》中的农民们就少了生气,更像傀儡。选择港台明星苏有朋(饰马成功)、庹宗华(饰李志高)本身就是一个失败。他们除了身上的几件衣服还像农村人的,眼神、表情、语气都离题甚远。很多比较成功的作品告诉我们,在最艰苦最贫穷地方,人们的精神并不会因物质的贫乏而陷入绝境。所以,真正可阅读的东西并不是物质表面(不管它在今天看来多么使人惊讶),只有深入人们的精神世界,才能找到闪亮的风采、感动人心。
该怎样表现农民和他们的生活?这是个问题。
胶片可以记录人的精神,哪怕是一瞬间的记录。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很久。我发现很多五、六时年代的老照片非常感人。在北方农村的大屋里,显要位置都会挂两个大像框,密密麻麻镶满照片,从祖辈开始排下来:解放前的照片人物大抵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到了五、六十年代,虽然还是黑白照片,人物们却一下子脱胎换骨、尽展欢颜了。我不止一次在各式老照片中发现了神采奕奕的形象。虽然照片中的人物大都破衣烂衫,周围的环境也无非土屋、草堆、鸡鸭牛马、小桥、大路、田野树林,但是人们脸上都闪现着阳光般的笑容。摄影技法都是现实主义的(相比之下,今天的彩色照片乃至明星照之类的主要目的已经变成掩盖被摄对象的本来面目)。我的分析和理解是,那时照像是颇奢侈的一件事,人们都很重视,所以照像的时候一定要笑,加上那时人们都喜欢摆个姿态作英雄昂扬状、精忠报国状,精气神自然十足十(傻瓜像机流行的年代,照片里的主人公们笑而作态的少了,冷漠、无趣、纯属应景甚至无意配合拍摄者的多了)。还有就是摄影者因素,无论照像馆里的摄影师还是走村串户的赤脚大仙,都挺受苏联电影或《东方红》一类史诗表现正面人物时惯用的手段影响,能仰拍就仰拍。正是这样一种特殊化的记录,把我们关于那个年代的记忆神圣化了。单看照片,我几乎无法相信照片里的人们原本置身于一个艰难困苦的年代。所以,看张艺谋在《我的父亲母亲》中欲无止境追求唯美时,我很理解;看姜文把文革环境变成“阳光灿烂的日子”时,我也很理解。青春驻守的年代,一切都如初恋般纯真、洁净、甜美。
迄今为止,似乎只有两部影片成功塑造了农民形象:一部是《吕梁英雄传》(两年前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看到此片),一部是《老井》(在1998年才看到此片)。《吕梁英雄传》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农民意识,作为盛行政治宣教片年代的产物,该片表现了对人性的尊重,极为难得。《老井》塑造的农民形象则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一个高峰。张艺谋应该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赢得国际大奖的非职业演员[1987年在第一届东京影展封帝!1988年包揽国内“百花”、“金鸡”最佳男主角奖!也许后来张艺谋成为最能发掘非职业演员的国内导演,与此不无关系!张艺谋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他的底层生活经历。他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农民。所以一开始他就发誓决不扮演那种“表面上看起来很‘聪明’,其实是城市知识分子心态反映的‘伪农民’”[时下这种“伪农民”还活跃在很多主旋律影视作品中(潘长江的《明天我爱你》之类)],他要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演绎。于是,他所表现出的沉默寡言、呆傻木讷都有了深层意义。当然,《老井》作为一部有着强烈人文意念的作品,农民塑造的形似和神似不是根本追求,影片的重点是于艰难困苦的恶劣生存环境中发现人们生命不息的力量所在,并欲图以此来暗寓某种民族精神的宏大母题。所以观众不无惊讶地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发现了力和美:影片开端即表现出阳刚之美,健硕的男性躯体、铁锤与钢钎的撞击,色光效果十分厚重;几代人为了寻找水源而奋斗,于是在土坷垃的世界中观众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又一个传奇;片中还有一个小青年们劳动之余狂舞迪士高的镜头,能在穷乡僻壤看到这种场面简直是个奇迹!我们惊喜地发现,在那样的艰难环境中人们并不绝望!张艺谋很喜欢这种“并不绝望”!后来,在《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我们看到,不管生存环境多么艰苦,说法还是要讨、国歌还是要唱。那些大大小小的意志坚定的农民让我们感动,因为我们本质上也和农民一样的,毕竟大家都是劳动者。
影片《白棉花》弥漫着一股死气,人物都很僵硬、呆板。宁静的演出也是失败的。原著中22岁的方碧玉是一个“浑身上下装着弹簧”的人,充满青春的活力。17岁的马成功也绝不呆头呆脑,从他对方碧玉女性美的欣赏和迷恋,可以看出他作为年轻人内心活动相当丰富。白棉花中的年轻人都是有内涵的。尽管他们衣衫褴褛、面有菜色,尽管他们还很愚昧(喷农药不戴口罩和手套、连灭火器都不会用),但他们骄傲地拥有青春,他们的生命光芒四射:原著中,方碧玉穿着“一条用染黑了的日本尿素化肥袋子缝成的裤子”(加引号处为原文),日本尿素几个字清晰地印在屁股上,每当方碧玉“撅着屁股,一起一伏地往喷雾器里打气”时,她身后的马成功便“如醉如痴、想入非非”“经常因为专注地看她打气而忘记往自己的喷雾器里打气”。方碧玉身上被露水打湿后,“已跟赤身裸体差不多”,从少年马成功对她的崇拜,可以断言,这个“周身都是迷人故事”的女人就是中国的维纳斯。方碧玉还是一个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女人,原著作者认为她最后并没有成为恋爱失败的牺牲品,而是继续顽强地主宰着自己的命运。方碧玉无疑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所以笔者在开头坚称她是一个“生产队年代的摩登女性”。很遗憾,电影《白棉花》没有表现出这种活力。气质潇洒的李志高形象也很窝囊,徒有一个“影响市容的外表”。也许演员的年纪是个问题。宁静、庹宗华、苏有朋年龄都偏大了。由宁静来饰演方碧玉,已经使人想起了昔时刘晓庆在毛氏化妆术帮助下返老还童的尴尬经历了。此时我想起苏菲玛索在《动荡岁月》中的亮相,看了该片我才确信苏菲玛索是最靓的西式美女,剧中的苏菲玛索艳光四射、风情万种。《白棉花》里的方碧玉作为中国维纳斯完全可以一样的艳光四射、风情万种(这并不违背原著精神)。可惜没有。宁静、庹宗华的爱情非但没有青春花火,反倒有几分苟且,让我想起了《过年回家》(导演张元)里的中年夫妇:这对中年夫妇一出场就让人吃惊,他们的饱经沧桑、愁眉不展使人坐立不安。除了性爱尚能使他们苦中作乐,剩下的东西便是生活中的压抑和愤怒。《白棉花》作者并没有理解原作中的青春梦,他也许只看到了原文所展现的现实残酷性,并自以为是地仅把此一点加以发扬光大。于是《白棉花》就远离了人性的主题、缺少了心灵的震撼,只有对当时生存环境和现实残酷性的批判意识顽固地凸现着。在导演李幼乔眼里年轻人的世界不是天堂,因而,《白棉花》的世界只剩下绝望”
所以,《白棉花》有一种史无前例的沉闷,说句玩笑话,该片比较适合失眠者观看,绝对药到病除。
所以,在最近台湾一项“最受批评电影排行榜”中,竟有83%的观众觉得《白棉花》这部电影最不值得观看,就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了。
最让人不满的是影片竟然用“女主角和两外两个男主角在片中有大量激情戏”作卖点,广泛宣传。其实,总的来说,李幼乔似乎比中国第四代导演还保守,这块“成人电影”的招牌其实是个骗局。片中只有一个毫无意义的自然主义的马成功梦遗镜头,不会给人留下好印象。(李祥瑞)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订阅手机短信头条新闻每天得新款手机大奖!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