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友:hxqinfo
谁演黄蓉,就红了谁,内地版《射雕》为何没有胆量制造明星?
说起来,83香港版《射雕》虽深受喜爱,但不够精彩。主要表现:1。场景单调,全部在香港本地拍摄;2。当时的化妆等各方面技术远不如现在;3。可能是由于在电视上表现有难度,加上港版电视追求简便、高效,对原著有改动,不如书上描述的场面精彩,这是港版武侠剧的通病。当然,有些添加的小动作和小插曲也颇有趣味。而翁版《射雕》的主要好处是人物形象,尤其是黄蓉、杨康等比较深入人心。此外,主题歌和插曲和剧中情节结合得恰到好处,同时,具有民族韵味,为观众喜闻。
内地拍《射雕》,有能力弥补上述不足,尤其是在拍摄地的选择、大场面的表现方面。从演员的选择上,中国人才济济,比港版有更大的选择空间。然而,因为有港版先入为主,加上现在技术等方面可以作到很完善,所以有点水涨船高,要得到观众的认同殊不容易。我认为,最要紧的是在编剧和演员方面下大力气。音乐方面也要超越港版,——这完全有能力,但不能只注重所谓的格调。虽说艺术品不一定求下里巴人的认同,但我想《射雕》应该拍成深受群众喜爱的电视剧为好。难就难在既通俗,又不失清新。
金庸小说里很多女主角都在性格、个性上具有多重性,不乏矛盾处,让人有点解不清、吃不透,具有一点神秘感,这正是她们的魅力所在。想任盈盈,是魔教圣姑,惯于发号施令,有时杀人不眨眼,外表上却喜怒不现,是个怕丑的,比淑女还要淑女的大家闺秀。黄蓉在金庸笔下是个聪明绝顶、娇俏可爱的人物,然而三分正来七分邪,三分正中还有七分邪。她一颗童心,好玩又好奇,亦正亦邪,喜怒不定,让人捉摸不透,有时又可爱又让人恼,然而可爱多于恼怒。大事当前时她又表现沉着,智慧超人,能运筹帷幄——例如为父洗冤和在蒙古大军中暗中当郭靖军师的情节。
本来,人物表现没有必要完全照书,书与电视是不同的表现形式,电视应在书本难以表现之处充分发挥。演员塑造的形象甚至可以不同于原著,只要演出个性,演出独特和可爱之处,一样受人欢迎。中国小说重视情节和人物的行为描写,忽略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全凭导演、演员的理解和把握,这也给导演和演员充分的发挥空间。象穆念慈之爱杨康,正是善良加怀春的少女情怀,比武招亲的一见面和一交手,早已在少女心中种下多情的种子,然而此情似不可求、不该求而更欲求,杨对其感情又看似不易捉摸,演绎成一段哀怨缠绵、欲罢不能的少女情。
我认为主要演员找新面孔比较好,老面孔没有新鲜感,成名演员容易被观众定型,抹不去过去所演角色的影响,——象赵薇被定型为还珠格格,翁美玲被定型为黄蓉,且不管她们实际演技如何。无疑,选新面孔会带来许多问题,新演员可能难入戏,剧组要多花力气。但我们要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观众的期待、老剧的先入为主,这些不成为压力,我们应该想,中国人才济济,比起香港靠选美和艺员训练班出来的演员要更优秀,这是又一次制造明星的机会!内地的导演、制作人要又胆识和勇气!某些演员,且不讨论她、他演技如何,没有必要让其一而再出现再同类电视剧中,就算他演技再好,也应该让更多的人有选择机会。港版射雕导演曾说,谁演黄蓉,就红了谁。我们却背着个大包袱,害怕令狐冲把李亚鹏毁了?我们应该有胆量,谁演令狐冲,就红了谁,而不是,我们大家都喜欢的现代小生李亚鹏同志,好端端的因为令狐冲这个吃力不讨好的角色毁了。
我还有个建议,主要演员都应该阅读金庸的小说。虽说演好戏不一定要看原著,但听说许多名演员都没听过有《射》这本书,我实在惊奇。中国演员咋这么......要知道,象他们这个年纪的中国人是被金庸小说迷住的一代!他们就只懂演戏,群众所熟悉的文化他们却不懂。好演员如此不深入群众,深入生活?闭门造车,自以为天赋就能当好演员吗?金庸小说不仅是武打书,还是历史的生动画卷。小说中倾注了史学家的博学和人文关怀,渗透了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精妙,我认为是中国之宝。洋人不懂中国文化,《卧虎藏龙》中假不啦叽的武打镜头就把他们看的一楞一楞的。
《射》剧实在是施展才华的好机会!
本文提交者发言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点击此处发表评论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