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第一部大型原创歌剧《悲怆的黎明》即将上演,在历时4年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和剧作家不断交流,同步创作,改变了中国歌剧创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剧本至上”或者音乐与剧本脱离的状况,恢复了“歌剧是音乐的戏剧”这一重要原则,达到了音乐和剧本相互表现、相辅相成的艺术臻境。
在《悲怆的黎明》中,剧作家用心和笔再现了那难忘的一幕,倾泻了对小伙伴的无限 怀恋之情,以一个幸存者的深切感受描述了在胜利即将来临之际,那种刻骨铭心的生离死别,高歌了那一代人的忘我精神和英雄气概,并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人性之美和崇高之美,使主旋律题材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深化了该剧的思想性。在艺术处理上,剧作家没有选取“高大全”的英雄人物,而是通过一群青年学生,揭示平凡人身上孕育的伟大精神,从而成功地避免了空洞的讴歌、苍白的表述,使人物形象亲切而感人。在题材上,剧作家用独特的视角来表现这群青年学生的特殊经历,剧作家所关注的是他们的精神层面和感情层面,甚至有些哲学意味。在体裁上,《悲怆的黎明》是出“悲剧”原则构成的歌剧。在美学意义上,该剧把中国美学过去鲜有的崇高之美引入其中。在剧词上,剧作家用叙述和抒情相结合的方式,以诗化的语言来表述。在结构上,该剧是有序幕和尾声的三幕剧。这些特点使剧本的内容极富特色。
音乐创作上,作曲家关峡是在和剧作家孔远平等的、感受相同、心灵相通的状态下,一起来尽量减少繁复的情节,尽量使人物的言表心声靠音乐来实现。这样就避免了剧本和音乐分离的状况,同时也把音乐提升到在歌剧中应有的地位。作曲家很了解歌剧音乐的力量和局限在哪里,并和剧作家一起来构造适合音乐和演唱所表现的段落,给音乐预留出足够的空间,还和剧作家一起来处理好台词、歌词和音乐的关系。为了适应新时期观众的审美特点,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采用了分段歌剧的形式,突出了咏叹调的作用,尽可能的解决好用民族旋律构成咏叹调时必然遇到的问题。重视歌曲体裁在剧中的应用,如进行曲、摇篮曲、抒情短曲和用专门作曲技法写的合唱曲等;各类主题性音乐在器乐和声乐中贯穿使用;纯音乐段落的交响式写法;乐队和声乐的关系不仅仅是伴奏关系等。在《悲怆的黎明》中,作曲家对剧中角色这样安排:林梅———女高音,田原———男高音,袁思明———男中音,白云———女高音,于薇———带有花腔的女中音,这是基于人物的性格而定,同时也考虑到声种以齐全为最好。作曲家同时要求担任角色的演员在演唱方法和声音的使用上注意以下问题:1、持民族唱法的演员在保持唱民族旋律时“亲切感”的前提下,充分借鉴美声唱法的发声法,用以增强声音的张力和威力。2、持美声唱法的演员要追求能和观众产生“亲和力”的声音,吐字要清楚。3、要塑造好剧中“这一个”人物的声音形象,不能走入那种“以唱法论英雄”的误区。
在《悲怆的黎明》中,音乐和剧本平等对话的创作模式,保证了该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为西洋歌剧本土化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必将对新时期中国歌剧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袁晨港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