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抉择》又获奖了,这在我的意料之中,从内容看,是正常的。但从纯技术角度来讨论,指出一些它的缺陷,仍然很有必要。
《生》在电影技巧上有国产片的大忌,机位单一,镜头几乎是静止的。对话场景中,永远是“谁说话就照谁”这种幼稚园的水平。不能说导演和摄影都是平庸之辈,画面语言有自己的闪光点,工人罢工一场开头的高机位大全景就给得很有特点。但是照我的口味,吊臂 还应该再高一点,应该从整个厂区入画,然后俯瞰到罢工人群。当然这里面可能有外景的限制。但是这种闪光点到了影片的后半部就基本上见不到了,这也是国产片经常遇到的情况,有时候感觉前半部和后半部的水平差别实在太大,好像一下子换了一班人马。
以对话交待,推动情节发展,是国产片一贯的作风。《生》也莫之能外。对话太多,有的完全没有必要。比方说一开始,李高成和秘书在车上的那一段对话,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交待李高成和杨成在市委领导班子上的竞争关系。但是有必要用那么长的一段对话吗?有必要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交待得那么清楚吗?而且那个秘书的演技实在糟糕,整个一个刚演完课本剧下来的中学生,拿腔拿调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步。而且类似的“车上谈心”还不止一处,后面戏剧矛盾发展到高潮,所有的线索基本上已经揭示,情节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时候,居然又让这两位大爷坐在车上谈了N分钟的心,腔调、语气、机位,完全没有任何变化,那个秘书一张嘴,我就直起鸡皮疙瘩。
而且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话外音?用对话把影片淹了还不够,还要用那么多的话外音“李高成此时的心情,真是百感交集”,我简直觉得像在听田连元或者刘兰芳讲评书。不是说电影里不能采用原著的原话,像《红玫瑰与白玫瑰》或者《太阳有耳》那样。把思维高度浓缩的警句用字幕的形式打出来,反而对于影片是一种升华。但是现在算怎么回事?一个男中音,“真是百感交集”,这种废话有什么用?我们自己不会看啊?
据说原著中市长夫人是反贪局长,在电影里改成一位处长,而且改编人员对此非常得意。不过我从头到尾也不知道左翎做的是什么处长,只听见那几个腐败分子一口一个“吴处长”。一般来说,对于领导同志的配偶不大可能以官职相称,除非这种官职和他们自己有行政上的关系。所以我估计这位夫人可能原先也是纺织厂里的干部,后来做到处长,和李高成属于在工作中结合为伴侣的典型。当然我这只不过是一种臆断,我根本看不出她做的什么工作。好象她也不上班,天天在家里看孩子。这个电影就是这样,没用的话说了一大堆,对话不够用,还要用话外音。那个老年女工,李高成在罢工的时候已经喊了她一声“师傅”,在后文还要不厌其烦地用画外音说:“李高成刚进厂的时候,她做过他的师傅”。估计大概配画外音的演员报酬比较低,不用白不用,白用谁不用。而一个重要人物的社会身份却昧于交待,简直该打板子!王崴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