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眼》片头十分漂亮,公路上那些光怪陆离的景象明确地确立了整个片子的主题:在路上。我相信凯如阿克的小说《在路上》给了编导不少启发。于是每个人都在路上,忙着生,或者忙着死,具体到《花眼》中,所有人开始寻找着莫名其妙的爱情。
但片头过后武拉拉那段长长的独白实在让人腻歪————太长了,没有必要说那么多看似深刻的废话。武拉拉的是个专业录音师,在我的记忆里,他是第一次在电影里扮演角色(起码没有演过主角吧),但是不得不承认,他的表演很是到位,可能跟他多年电影界摸爬滚打的经验有关吧。
武拉拉在剧中扮演一个电影院的引座员,整个剧情的基础就是他的想象。这个人物在片子的前一半,像极了《搏击会》里的爱德华.诺顿,整日失眠,宛若梦游。以武拉拉的想象为基本线索,《花眼》讲述了几个普普通通的爱情故事。
《花眼》的整体结构与张扬的《爱情麻辣烫》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剪接的出色,使《花眼》的可看性超过了《爱情麻辣烫》。《花眼》的剪接手法让我想起了好莱坞的一部电影《偷抢拐骗》(SNATCH),看似不相干的情节通过一些小的时间统一起来。比如那个追赶公共汽车的体育老师就成了另外一个女孩论证爱情之“不可能”的理由之一。
故事本身不精彩,但编导用心良苦,使个别片段十分突出,比如在体育老师和梅婷那段枯燥的爱情中,导演的技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三段几乎完全相同的场景将两个人欲言又止心照不宣的心理刻画得细腻而动人。而其他几个片段就没这么幸运了,不知道是导演未尽全力呢,还是力不从心。徐静蕾拿着地图到处寻找爱情就实在小儿科了。两个大学生的戏里充满偶然和巧合,使结果变得莫名其妙。而用喷壶“下雨”挽回爱情的情节简直没有逻辑可言。
这些虚幻的爱情都有了让人满意的结果,而武拉拉扮演的电影引座员在真实世界的爱情却夭折在了酒精里,多少让情节有了头尾,显得不太虚浮。
为什么不好好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呢?和许多先锋小说一样,显然编导们没有讲故事的能力,用技巧来弥补洞察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的缺乏已经成了许多“先锋”的通病。
并且,为什么要装神弄鬼呢?我实在看不出那两个面无表情的模特担任的两个天使有什么出现的必要,只是为了给片中人物分类吗?在一场戏中,每个人的额头都被天使按照分类画上了图案。这个是红星人群?那个就属于骨头或者麦当劳?当然,天使乘坐的那辆火车十分漂亮,达到了中国电影三维动画技术的较高水准,怎么说也是进步吧。
无论精彩与否,片子里的所有人物都逃不出神经病的嫌疑,他们的表现和我认识的一些精神不太正常的人实在相似极了。如果我这些人所包围,估计我是睡不好觉了。
除非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我们都病得不轻。王小山
千首明星金曲铃声任你挑选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