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BTV4播出的22集电视连续剧《我这一辈子》在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根据北京特雷森信息中心的调查,该剧首播收视率为8.68%,占有率为17.01%。记者昨日分别采访了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老舍研究专家关纪新先生,请他们谈谈对这部电视剧的看法。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舒乙不愿意谈这部电视剧;而关纪新认为,该剧基本围绕老舍原著精神进行了改编。
-舒乙:改编老舍最重要的原则是忠实原著
3月7日《我这一辈子》假座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新闻发布会时,由于要参加两会小组讨论,原定要出席发布会的舒乙并未出现,导演张国立给大家念了舒乙的来信。信中说,《我这一辈子》是老舍先生代表作之一,他会日后观看这部电视剧并发表看法。发布会上,张国立还代表剧组向现代文学馆赠送了《我这一辈子》的DVD光盘。
然而昨天记者电话采访舒乙时,出人意料地发现,他并不愿意谈这部电视剧。他说,自己最近由于比较忙,晚上没有时间全部看完这部电视剧,因此没有发言权。当记者请舒乙先生谈谈对看过的部分的印象时,他表示不愿谈并认为不谈为好,“比较敏感,我知道自己的身份和分量,影响太大了”。记者随后问舒乙,在根据老舍先生原著改编的电视剧中,最满意的是哪些?舒乙说,最满意的是《四世同堂》,其次是《离婚》。因为《四世同堂》绝对忠实原著,舒乙认为,这是改编老舍作品最重要的原则,“因为你是改编而不是创作”。
和只有3万多字的小说原著相比,《我这一辈子》的编剧马军骧做了这样的改变:首先原著是讲述老巡警“我”的一辈子,而电视剧变成了老巡警福海和结拜兄弟刘方子、赵二这三个人的一辈子,增加了两个重要人物;其次是有意抑制了作品中的京味。对于第一点,舒乙先生表示不愿谈。对于第二点,舒乙先生说,将老舍先生定位为京味作家并不恰当,因为“京味作家”这个词出现得比较晚。
-专家:改编基本围绕老舍原著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所的关纪新先生,是我国知名的老舍研究专家,曾撰写过《老舍评传》等著作。他认为,该剧基本围绕老舍原著精神进行了改编。
关纪新认为,编剧马军骧与改编电视剧《离婚》时相比,改编《我这一辈子》有很大的风险。首先,超过2/3的情节需要补充;其次是改编原著很难,因为风格很难把握。但从剧中可以看出,马军骧在反映历史、研究语言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
对于由一个人的一辈子变成三个人的一辈子这点,关纪新给予了理解。他说,只有一个人就不好表现人物。这个作品现在要是像当年石挥拍电影那样改编,估计就没人爱看了,从中可以看出马军骧在把握当代受众心理上能力很强。至于京味不足,关纪新认为这也是一种选择,因为老舍先生晚年也不是完全迁就京味,如果影响表达他就会放弃。至于剧中的京味,关纪新认为虽不尽如人意,但也不是太离谱。从演员的表演上看,张国立和邓婕的京味不足,但何冰把握得相当好。
-编剧:没办法完全尊重原著
此前编剧马军骧在谈及增加剧中人物时曾说,首先这是电视剧的需要。原著只有3万多字,而电视剧一集就得1万字,因此必须增加内容,改编时主要是尊重原著的精神,没有办法完全尊重原著。其次,增加成三条线,如果说一网打尽各种人生状态有点夸大的话,那也希望尽可能都带上。至于剧中的京味,马军骧说这不是他特别想强调的,反而是有意要抑制的。因为这部电视剧是要面向全国观众的,要让他们感同身受。文/本报记者刘江华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