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他的小说《我这一辈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它被搬上了荧屏,我一有机会就看。但在关注它的同时我也不免有些失望,在这部剧里我基本上找不到原著的影子,也体会不到原著中那浓浓的北京味儿。
小说写的干净利落,一共才3万多字,但我们的编导却一口气编出了22集,需要掺杂些内容自是不必说了,但这些掺杂,几乎都脱离了原著的风格和内容。
在小说中,主人公是个老实巴交的手艺人,因为老婆被人拐走了,没脸再上街口去等生意,于是当了巡警。他虽然正直善良,却又胆小懦弱,有点随遇而安,在听说一次兵变有政治作用后,他想不通政治有什么作用。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由这个宅门串到那个宅门,由这个衙门调到那个衙门;老爷出来,我行礼;老爷进去,我也行礼,虽然他也有不满,但却无可奈何地接受了。面对社会的变化和生活的不公,他除了感叹:在我这一辈子里,我仿佛走着下坡路,收不住脚,心里越盼着天下太平,但身子却越往下出溜,也不敢有什么抗争。他苟安的性格,在40岁当了巡长后,表现的更加充分:对上司们事事得说出个谱;对弟兄们得又精明又热情;对内说,差事得过得去;对外说,得能不软不硬的办事。但他的小心勤恳、息事和事并不能使他的生活有所改善,他的生活是:不许生病,不许生孩子,不许吸烟,不许吃点零碎东西。就是这样月月还不够呢!到最后只能哀叹:五十多岁了,却出着二十岁的小伙子的力气,肚子里只有稀粥与窝窝头,冬天身上也没有一件厚实的棉袄。于是只好幻想:希望这世界换个样儿。
可是看看我们的编导们加了些什么,什么“城南三虎”了,艳遇瑞格格了,大事小事动不动要出点头了,别着腰刀带领一帮弟兄了,和学生运动搀和在一起了,当巡长后,整顿纪律,敢于犯上了等等。生活水平也远高于小说中所说的饥饿线边缘。让人感觉此辈子和彼辈子根本不是一回事,电视剧中的一辈子比起小说来,那简直要幸福死。而小说中人物最重要的性格特征——懦弱,在本剧中也消失了,而这个性格却恰恰是原著刻意描写的。因为这个性格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社会的悲剧。除此之外,更让我感觉失望的是,在这批演员的谈吐中,我几乎感受不到什么京味儿。出演老舍的作品不说北京话,正如表演赵本山的小品不用东北话一样,就会失去作品最基本的魅力特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主人公的名字一直没有出现,而电视剧却给主人公起了个福海的名字——这可是小说中主人公儿子的名字。我对这种把老子儿子混为一谈的做法,感觉很反感。既然打出了老舍这张牌,我认为就应该对前辈负责,尊重作者的风格和思路,不然就属于假冒。(郑山海)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