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斯在电影中实现神游太空的梦想。
《星球大战》动效特技有强烈的视觉冲击。
《前传Ⅱ》将注重阿纳金与阿米达拉的爱情。
《前传Ⅰ》为了和平而战。
1977年,当《星球大战》拍成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25年后,2002年5月,星战系列的第五部作品--《星战前传Ⅱ:克隆人的战争》即将面世。25年间,世界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而热爱梦想的人们依然排着长队,等候这部电影首映的门票。他们中间许多当年还是做梦的少年,如今,将由他们的孩子来延续这份梦想。
是什么让星战系列电影历久常青?星战迷们为何如此热爱这一系列的科幻电影?在茫茫的星空世界里,人们为了什么而战?这些问题需由热爱生命和富有想象力的人来回答。
为梦想而战
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是1902年由乔治·梅里爱导演的《月球旅行记》(Le Voyage Dans la Lune)这部根据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让人类第一次从银幕上看到了太空的奇幻。十九世纪50年代,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成了许多科学家和探险者的向导,而在二十世纪电影的百年光影历程里,从梅里爱到乔治.卢卡斯的科幻片为人类提前实现了想象中的未来。
1978年,《超人》在美国和加拿大公演头两天就创下了750万美元的票房佳绩,当被问到这部电影为何如此受欢迎时,制片人回答说:“每个人都向往飞翔,每个人都想自由自在地在飞翔在世界的上空。从这点说,超人就是我们心中的愿望。”
你的梦想是什么?飞翔?自由?神游太空?探索未知的神秘世界?……
乔治·卢卡斯巧妙的抓住了人类的太空情结,让梦想一次又一次地在星空的背景下上演。他一直在构思一部包罗万象、多层次的英雄冒险故事。这是一部关于太空的神话史诗,由《星战前传》、《星球大战》和《星战后传》三部分组成,每部分有三个故事。他从故事的中间开场:第四部曲———
—1977年的《星球大战》,到第五部曲————1980年的《帝国反击战》(the empire strikes back)———直到第六部曲1983年的《绝地大反击》return of the jedi),然后是第一部曲———1999年的《星战前传Ⅰ:魅影危机》(the phantom menace)以及即将上映的第二部曲———
《星战前传Ⅱ:克隆人的战争》。这样庞大的结构让人想起了但丁的《神曲》(在这部有九层结构的史诗中,也有《地狱》、《炼狱》和《天堂》三个部分。)
如今乔治·卢卡斯已经把他的梦想完成了一半,他等了二十年,耐心的等到技术的发展足以给他创作的自由,才动手拍星战前传系列。这是一个忠实于自己梦想的导演,他让电影成为了一种世俗的信仰,一扇释放梦想的窗口。
为和平而战
从历史的进程看,《星球大战》是冷战时代的产物,也是两大阵营军事力量较量的一个星空版本。每一次的战斗,以绝地武士的胜利告终,在大团圆结局中都完成了人们的美好心愿。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的后冷战时代,多元文化共存的同时人们因为种族、宗教、信仰、地区矛盾等产生的文明的冲突依然存在。星战系列的幻想中依然隐藏了人类对和平与正义的不懈追求。在《星战前传Ⅱ:克隆人的战争》中,拥有非比寻常力量的天行者阿纳金(海登·克里斯滕森饰)长大了,成为一位绝地武士,而欧比万(伊万·麦奎格饰)已升格当上了老师。两位武士同时被召回保护阿米达拉女皇(娜塔莉·波曼饰),因为她的生命正受政治分离分子威胁,纳普星球在联邦议会的众议员代表企图派人暗杀阿米达拉女皇。两位武士面对的抉择不只影响个人命运,还有整个银河共和国的前途……
在一系列星战电影中不断重复着侵略和保护的主题。反抗邪恶的入侵者,保护公主、女王,保护人民的安全是绝地武士的责任。从这一主题延伸出为了和平、正义而进行的星空大战。所有高科技的制作和强烈的视觉冲击都围绕着这一主题,让我们在经历星空大战同时也不禁想到了人类世界的政治风暴、战争与阴谋。从1977年拿着塑料激光枪的人扮机器人战争,到1999年由高科技数码效果制造出来的虚拟机器人战争,画面效果、武器装备、战争的形式都在不断升级,但当年纪轻轻的天行者阿纳金驾驶着飞船捣毁了敌人的控制总部,从而导致成千上万的机器人突然全部失灵时,也反映了强大科技背后的脆弱,邪恶势力的空虚(这一点《星战前传》中控制总部的大爆炸和《天空之城》中天空之城的坍塌极为相似)。
为技术而战
乔治·卢卡斯在1977年执导的《星球大战》中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运用电影特技,开创了崭新的电影天地,彻底改变了好莱坞过去看不起科幻电影的态度。之后,卢卡斯开始越来越多地把电影和数字技术结合在一起,把“电影魔术”变成了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得的更逼真、更超越想象的“数字工厂”。
今天,数字技术与电影的结合显然已经成为电影业不可逆转的趋势。回想一下,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片如《泰坦尼克号》等动辄几亿美元的拍摄费用,大部分都是源于大量的数字影像制作。当然,卢卡斯本人在这方面仍旧保持着前卫形象:在新片《星战前传Ⅱ:克隆人的战争》的拍摄中,他第一次抛开传统的胶片电影机,全面采用了数字拍摄设备。整部电影将没有一寸胶片,全部影像都用“0”和“1”来记录和表现,成为了第一个真人表演的没有Film(胶片)的Film(电影)。
从1968年的《2001年漫游太空》(2001:A Space
Odyssey)、《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到1976年的《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年的《星球大战》、1978年的《超人》(Superman)、1979年的《异形》(Alien)、《帝国反击战》(The Empire Strikes
Back)、《星际旅行》(Star Trek)……战后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科幻片,尤其是反映人类和外星科技较量的影片日益增加。从中也可以看到了在二十世纪中人类科技发展的进步历程。从第一部《星球大战》中简陋的太空船到《星战前传Ⅰ:魅影危机》中豪华庞大的空中帝国。技术的改进让观众一次次获得了更强烈的视觉冲击。为了使技术可以跟上想象的步伐,卢卡斯成立了实业光魔公司(IML)来开发必要的技术。于是我们在星战系列中见到了强大的技术力量,《泰坦尼克号》中用了500多个特效,而《星战前传Ⅰ:魅影危机》用了2000个。今天,实业光魔公司已经成为好莱坞最著名的数字制作公司之一,并帮助《木乃伊》、《泰坦尼克》等好莱坞大片完成诸如变形、扭曲、多层面画面合成等为影片增色的数字制作。
乔治·卢卡斯在商业上的成功,促进了好莱坞电影在数字技术上全面突破的进程。进入90年代,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把电影数字技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顶点。电脑和模型合成的恐龙成为影片中的主要“演员”,而其极度拟真的效果几乎让所有观众疯狂。据说有人专门做过测算,当影片中第一次出现那只几十米高的巨型恐龙的时候,观众的心跳每分钟平均加快了9次,而当那个著名的霸王龙追逐汽车的场景出现的时候,观众的心跳每分钟平均增加了15次以上。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情节一般的电影中,这个由技术改进带来的视觉的冲击力已经成为最核心的卖点。
为真情而战
真情是什么?在未来的太空中,在遍布机器人的世界里,我们仍然能找到真情吗?
看完四部已经推出的星战系列电影后,不难发现最有人情味的还是第一部《星球大战》。从技术、资金、制作班底、明星阵容等各种因素看,无疑,星战系列是在不断随着时代进步的。但另一方面,在《星战前传Ⅰ》中娜塔莉·波曼扮演的阿米达拉女皇脸上,我们只能看到苍白冷酷的权威。在功能先进的机器人身上,却找不到最初R2—D2那个忠心耿耿小机器人的可爱、憨厚,这个时候,观众在沉醉于视觉的华丽之余未免会觉得情感空虚。
尽管《星战前传Ⅰ:魅影危机》中,天行者小阿纳金和妈妈告别时让我们看到了这部高科技电影中难得一见的人间真情,但随即这点真情便被太空世界里的尔虞我诈所淹没。
也许,战争,尤其是科幻的战争,是不适合表达真情的。
但让人担心的是,如果乔治·卢卡斯一味追求技术的进步,而忽视了人性的丰富和真情的温暖。以后的星战系列会否陷入高科技的冷酷仙境?
幸好,即将上映的《星战前传Ⅱ:克隆人的战争》有一个温暖的主题——爱情。这部电影将注重于阿纳金和女王阿米达拉的爱情,最后两人结为夫妻。卢卡斯说:“从实质上说,它是一个爱情故事,它不大像是一部给孩子们看的影片,因为他们不会坐在那里看这样一些东西。但是它仍然面对同样的年龄层次,所以这对我将会是一个相当的挑战。”
科幻电影中的人性光辉,比技术更动人。虽然进场的观众都希望看更刺激和惊心动魄的特效,但想一想历史上经典的科幻电影吧。想想在看《E·T》、《天空之城》、《人工智能》这些电影中,是什么感动了你,就会明白什么是人类梦想追求的终极目标。
卢卡斯的梦想迄今为止已完成了一半。而剩下的半部太空史诗如何书写,将会成为星战迷们今后依然热烈的话题。人类在茫茫太空中是渺小的,星空只是梦想在黑夜里开花的地方。银幕上的星空大战满足了我们平凡人生中无法体验的视觉高潮。而当电影散场,人潮散去后,我们依然为各自蝇营狗苟的生活奔波和战斗。正义、和平、自由、飞翔这些梦想中包含了你和我每一个平凡个体穿越时空的虔诚守望。当仰望星空时,当数十万光年以外的星光映入我们的眼帘时,你是否清楚自己内心的信念为何而战?希望这份信念足够强大,希望这场战斗终会有成功的一天。(马向新)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