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观众都在抱怨,现在的相声越来越不带劲,越来越往谷底里沉,即使是近些年上了举国齐观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成了这台全国最大型的演出的招牌菜式的节目,同样也免不了“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式微之象。很难再有当场笑得前仰后翻,随后由观众反复传扬的优秀新作出现。
相声的不景气,主观原因有之,客观原因亦有之。主观原因是在浪涛滚滚的市场经济
大潮中,相声界也耐不住寂寞,静不下心来,急功近利,疲于赶场,创作上或者浮光掠影,或者修修补补,或者将就将就,拿给观众的,多是省力气的空手道和缺乏营养的快餐,有意无意地放弃了深入生活和艺术提炼。表演上也多是贪图方便,以唱代说,以旧当新,以子母哏代替一头沉,靠噱头靠耍嘴皮引爆笑声,应付得过去就算数。这样下来的结果,是形成了恶性循环,“笑的艺术”甚至变成了骂的节目,观众们失望了。
作为这门艺术的一分子,我认为,“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此语,同样适用于相声的振兴之道。应该说,近些年相声的问题更多的不是作品的数量,而是质量。许多作品之所以只能“挠胳肢窝”而不能“从心底里挠出”观众的笑声来,原因也是作品太肤浅,艺术含金量太低。“深入生活”是个古老的话题,却是“高于生活”的必由之路。要写出精品级的作品,必须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潜入生活的深层,把握时代的脉搏,以精品意识去磨练作品,才可望成功。
尤其要强调的是,相声除了要热情讴歌与时代合拍的新人新事新风尚等“真善美”之外,更要发挥它针砭时弊、鞭挞“假丑恶”的特长,幽默、诙谐、入木三分,此等批判现实的节目最能引发共鸣,最富生命力。仿佛祖国中医中的针灸,刺中了穴位才能感到舒服,相声也是刺中了社会生活的穴位的,才能点爆笑声,引起强烈共鸣的。在我们团那个创作节目《省港大比拼》中,有一段批评广州的出租车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处处都敢停车,甚至可以在马路中间上客,仅是寥寥数语,每次说到这里,都是全场笑作一团掌声如雷。这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这种现象太需要批评和整治了。
有个外国寓言,说的是大力神安泰,每次比赛,只要他的身体不离开大地———他的母亲,就会力大无穷,无人可以匹敌,次次都是胜利者。后来,对手知道了他和母亲,也就是他力量源泉的这种依存关系,在比赛中设法使它脱离了大地,结果一下子就将他打败了。相声艺术也像安泰一样,它的母亲是民间,只要走进民间,走进老百姓,就会根深叶茂,花繁果硕,充满活力,生机勃勃;而一旦脱离了民间,脱离了老百姓,就根枯叶黄,了无生气。正是因此,本人所在的广州相声艺术团之所以比较活跃,是自1983年以来,就主动走进民间,走进老百姓,把主体舞台放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主的粤语乡镇,每年上山下乡演出达100场以上,是广州地区上山下乡演出场次最多的一个团体,也是最受老百姓和市场欢迎的队伍之一。由于与老百姓及现实生活呼吸相通、与时俱进,艺术源泉汩汩不绝,创作激情冲撞笔端,每年都有约10个新作推出,这些新作又在长期的演出舞台检验中不断修改加工,磨练成了较有质量和特色的作品,多次被请到省、市的大雅之堂演出,其中的《无牌医生》、《真假难分》、《一对一》、《省港大比拼》获得了省级创作奖和优秀表演奖,《特殊约会》等获得省级优秀表演二等奖。部分节目还应狮城艺术节之邀,走出国门赴新加坡演出了三场。
至于演员自身功力和修养的重要性,自然也是绝对不能轻视的。越是在商品经济时代,越要靠自己的实力打造好艺术品牌,越要有别人不可取代的艺术上的独特卖点和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在已经没有多少份额的市场“蛋糕”上切出一角,或者自己制造出一个新的“蛋糕”来。
由此观之,正陷入低谷的相声,并不等于走进了绝路,关键是要寻找正确的出路,要有勇气走出低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应该是有志于相声艺术的奋斗者的前程。(何宝文)
(编者注:作者何宝文是广州相声艺术团演员,长年和黄俊英搭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