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着与世界接轨的旗号,各行各业正轰轰烈烈地奔向商业时代。商业时代就该有商业时代的原则、规范与操作手法,电影节不能也不应该例外,否则势必落入刻舟求剑的窘境。
金鸡百花电影节连年遭受众多媒体的微词且正呈愈演愈烈之势,就是这样一个明证。当然,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大大小小的各种“奖”与“节”上。当那些电影节组织者的观念还印着某种陈旧思维模式的痕迹时,我们的时代早就“轻舟已过万重山”了,旁观者的
冷嘲热讽和口诛笔伐自然也就在所难免。然而谩骂是解气的也是容易的,难的是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商业时代的电影节该怎么办?这是一个很值得刨根问底的问题,决不应该简单地一骂了之。
让我们来看看金鸡百花电影节的“病症”:群众评选因票数过少而缺乏代表性;专家评奖因严重脱离电影市场和观众热点而成为权威性缺失的自娱自乐;看重这个电影节的电影人越来越少;电影节的组织工作总是呈现不同程度的混乱;最不该缺少明星的地方总是见不到太多的明星以至于屡屡传出“以获奖换明星出席”的传闻并且需要为此辟谣……多年以来,这些现象都已经被媒体无数次批评过了,但总是不见太大改观。其实这些“病症”概括起来就是一条:金鸡百花电影节对公众的吸引力严重不足。要医治这样的“病症”,必须从商业时代的特点出发,按商业时代的规律经营。
具体来说就是要用商业利益来吸引人。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里,追名的电影人不是没有,但远不如逐利者多,或者说服从虚名的人远不如服从实利者多。电影节要让电影人看到利益,才会让他们产生动力。放眼全球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电影节,无论戛纳、威尼斯还是圣塞巴斯蒂安、奥斯卡,凡成功者均有这样一个特点:一部电影在此电影节上一登龙门身价百倍——随即在电影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而我们的金鸡百花电影节则完全是电影市场的世外桃源,不仅获奖与否无助于也无害于影片的票房收入,而且获不获奖也不考虑该片是否已经广泛公映、票房成绩是否上佳。当然,也不能说我们的电影节完全没有商业头脑,而是他们把商业性用错了地方——放着电影市场的金饭碗不去经营却在“电影搭台经济唱戏”之类的地方小题大做。这样的电影节不是真正有前途的电影节。
要想把金鸡百花电影节变成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电影节,其实并非难事。一个简便易行的办法就是利用电影市场改革的契机,把电影节和新建主流院线相结合,让参加电影节获奖的好电影产生更好的市场回报。这样,由于商业利益的介入,明星大腕会源源不断地赶来,评选的权威性与公正性也会得到认真的落实。长此以往,电影节的权威性、公正性与电影的经济效益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渔家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