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借助火车奔忙于两个男人之间的中国女人,一个是漂洋过海嫁到中国与一个男人终身厮守的奥地利女人;一个喜欢在精神世界的行云流水里患得患失,一个却在现实生活的柴米油盐中过得有滋有味。
周渔和芬妮前后脚走进了我们身边的影院,于是我们一股脑儿听到了两个关于爱情的故事,关键词都是“执著”。
电影《周渔的火车》在用一种非常极端的理想主义描述爱情。从头到尾,影片都在试图证明:爱能让一个女人疯狂!不断颠簸而过的火车,不断重复两点间的距离,直到那个自闭、懦弱的诗人落荒而去,直到最终周渔生命止于路途。而在感情经历丰富、貌似成熟的乡村兽医张强面前,周渔终于和现实生活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而这时的她已经不能安于生活,对完美爱情的追求变成了一种惯性,让她在火车上幸福地颠簸着,终点对她来说已没有了任何意义。
同样因爱而幸福着的女人还有来自奥地利的芬妮。一个86岁的女人,她生命中的前18年属于欧洲中部古老的世界名城、音乐之都维也纳,后68年,则追随着深爱着的中国丈夫,走过了战争、动乱,走过了饥饿、贫穷,最后在中国的一个普通乡村里像一个普通的村妇一样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电影《芬妮的微笑》里描述的,正是瓦格纳夫人这段真实的生活经历。
你可以想像,一个高鼻子、白皮肤的外国老太太满口讲的却是地道的浙江东阳话,这情景饱含了怎样的岁月感?在这个单纯的爱情传奇里,只有生活的曲折,没有情感的纠葛。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它似乎少了那么点儿“激情”之类的卖点,而我们却从中看到了爱情的力量,在人心不古的今天回味这样的爱情,就像分享一份最珍贵的礼物。也正是被这个故事所感染,王志文才甘当了一回陪衬奥地利“红花”的“绿叶”。
周渔和芬妮,这两个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女人其实都相当“一根筋”。现代女性周渔,奔放、感性、饱含热情、不会妥协,她对巩俐的吸引力来自于她对爱情的勇敢和执著:这个女人很明白自己要什么,她勇敢地去追求,也勇敢地放弃,“周渔代表了所有人的爱情理想”。而周渔在追求情感上的不管不顾超凡脱俗永远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导演孙周为她精心营造的爱情真空,从某种程度上说,周渔的情感世界比琼瑶小说还要不食人间烟火。
而现实就是现实。18岁的芬妮带着一个童话般的梦想来到中国,等着她的却是战争、灾难、贫穷和她难以接受的东方文化,她苦恼过、犹豫过,却从来没有后悔过,她思念她的家乡维也纳,但更深爱她的丈夫,最终她发现一个人的根不是在什么地方,而是在一个人的身上。
两个女人,两种执著的方式。借助周渔,巩俐在银幕上再次焕发了青春,只是她那硬朗的线条里难以找到感情的细腻,纵然是长长的卷发、翻飞的衣裙都无力回天。所以把表演抛在一边,周渔的魅力首先来自于这类角色的濒临灭绝。在“男才女貌”正逐渐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今天,爱首先是一种生活,一种现实的、具体的生活,而我们的爱情理想也从空中楼阁渐渐落到了实处。
至于芬妮那段惊世骇俗的爱情呢,显然是具备了传统的浪漫和现代的务实。那是一段纯净无污染的情感经历,不但对电影人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在和年轻观众沟通起来,也显得更有亲和力和说服力。本报记者吴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