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所料,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提名名单,主要由几部“叫好叫座”的电影囊括,包括香港电影人期待已久的“强心针”《无间道》(获16项提名)、挟雷霆万钧之势而来的《英雄》(获14项提名)、陈可辛《回流》后的第一部导演作品《三更之回家》(获11项提名),和由他监制、而且票房不负众望的《金鸡》(获5项提名)。17个本地奖项中的18部提名电影中,属低成本制作及“作者”(或曰“个人”)味道较浓的,仅有陈果的《香港有个荷里活》(获6项提名)和林华全的《走火枪》(获1项提名)。陈果已是金像奖的“常客”,跟王家卫相近
:是这个工业有点不大情愿地认可(但却不一定认同)的另类存在——当那一年没有“叫好叫座”的强势电影压阵时,便由他俩的电影充撑,否则只当点缀。今年相信也不例外。林华全是陈的班底,《走火枪》如果不是之前获台湾金马奖垂青,在香港可能连公映的机会也没有。至于叶锦鸿的《一碌蔗》,其中虽不乏个人投射,但相对其类型而言,影片的制作费却其实颇为庞大;张艾嘉的《想飞》更几近顶级制作了;至于杜国威的《五月八月》,虽是小本制作,但却是极度煽情的俗品。换句话说,这份名单展示的,仍是不折不扣的“工业观点”:一切以工业的原则与利益为依归,受(观众)欢迎固然是一项必须具备的条件,否则最少也要对工业展现出某种“示范性”的作用。如果这个看法是准确的话,我的猜测是:最佳电影不可能不是《无间道》,而最佳导演则已是陈可辛的囊中物。前者以一个几乎全属八九十年代的“中坚份子”(应解作“40岁以上的新中年一代”)作班底(属新世代的参与者仅有合导和编剧的麦兆辉和两名年轻偶像演员陈冠希、余文乐)和一个属于同一年代的题材(警匪卧底)刷新了香港电影的票房(如果如传闻中前年《少林足球》的6000多万纪录有点泡水是事实,而《无》片的5000多万又是个真实的数字的话——不过这些都已不是那么重要了),为整个基本上仍由上述同一辈人所占据着的电影行业带来了无限憧憬以至生机,后者则以其“好莱坞经验”结合“新亚洲视野”、却又不忘“香港本位”的高效益路线,隐约给同行们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于是,我实在想不出可以会有比这更合理的赛果。至于其它奖项,我是觉得已不重要了,如果真有其重要性的话,也仅限于个人的荣辱感与情意结而已(如刘德华会否压倒梁朝伟夺得他的第2个影帝奖,吴君如可否证实她的“挖鼻孔”演戏方法也是一种演技……)。
不过世事无绝对,而我的猜测,说到底,也仅止于猜测而已。文/本报特约撰稿舒琪发自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