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年过后,有两部国产电影未映先热。一是由巩俐领衔主演的《周渔的火车》,再就是葛优主演的《卡拉是条狗》。《周渔的火车》除了因为巩俐的名气之外,前期宣传所强调的“激情戏”不能不说是一个卖点,吊起了许多观众的胃口,但影片刻意经营的“小资”调调却并未能如愿地兜售出去,普通观众表示“看不懂”,而知性观众也不买账,斥为“伪
小资”,结果是两头不讨好。
与《周渔的火车》的“浪漫”路线恰好相反,《卡拉是条狗》走的是一条写实的路线,它把目光投向现实,投向“底层”。虽然片中不乏大牌演员如葛优,但它却是以低成本的姿态出现在观众面前的,而且一直悄无声息。小范围的试映得到了一些叫好声,但真正令它名声大噪的却是由于柏林电影节的垂青。
从“地下”到“地上”
影片引发的大热期待给了片方趁势宣传的理由,而监制冯小刚更放言此乃“主旋律大片”,话是这样说,但不论是国外的叫好声还是国内的大规模公映,都不能掩饰一个事实,即《卡拉是条狗》身上所具有的“草根”气质,或者说是“地下”气质。我们很自然地要将它和另外一些电影划归到一类,那些电影是由贾樟柯和王小帅们拍摄的。因为这些影片的导演群体表现出来的某些共同点,比如年龄,比如表现手法,比如选材的独特性等,人们习惯上称其为“第六代”影片。它们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共同特征,那就是大多未能获得公映许可,其中的原因很多,并不完全是因为题材的关系,比如有的压根就未送审,有的是因为违反了规程。很显然,不能公映对每一个电影创作者来说,都绝不是件希望发生的事,而对于众多热爱中国电影的人来说,更无比郁闷。如果说《卡拉是条狗》有何不同的话,除了未大量使用非职业演员外(本来路学长是有这个打算),就是它从“地下”走到了“地上”!这也许意味着某种妥协,也许意味着某种开放,不过,这或许应该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方向。
草根,而非“平民”
我宁可把“草根”加于《卡拉是条狗》的头上,而舍弃“平民”这样的词语,因为后者容易让人联想到媒体称赞陈凯歌《和你在一起》的所谓“平民”视角,这是两种不同的电影。陈凯歌稍稍放下一点醉心“宏大叙事”的架子,就得到了这样的赞誉,他的确拍出了一部让人“感动”的电影,但论其“平民”却不免过誉了,他居高临下的视角注定了无法表现真正的普通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电影中与现实真实格格不入的剧情、场景、细节,无不泄露了它的地道的“贵族”气质,它对于普通人的关怀最终变得可疑而伪善。而《卡拉是条狗》身上则有着同类电影的特质,它对现实的注视是平视的角度,它关注的是占了社会大多数却常常被遗忘的底层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它是记录式的,是不加修饰的,是简洁但粗糙的,又是细致而琐碎的,它在平淡中透着辛酸。所有这一切只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的现实。它的好处在于没有打算煽情,对“老二”产生同情不是电影的本意,它更多的意义在于忠实于生存的本质,在于过了若干年后,将来的人仍然可以从它这里感性地读取关于今天的记忆,就像我们今天看《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一样。当然,他们也可以从《和你在一起》《生活秀》中去读取,但他们将会上当。
说实在的,《卡拉是条狗》还没好到让我大声赞美的地步,它仅仅是因为路上行人太少而不得不受到注意,又或者仅仅是因为它比另一些同伴多往前走了几步而已,而为了这几步它还不得不把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扔掉。看过了侯孝贤、杨德昌、陈果的作品,你该知道,为了《卡拉是条狗》沾沾自喜还为时早了点。西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