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渔的火车》和《卡拉是条狗》都是未播先热。前者除了打出巩俐制造,还因其“激情”炒作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也许不会是最卖座的影片,但一定是诚心之作。那份诚恳不仅体现在对平民故事的关注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上,更在于内心也都流露出浓浓的感动与理解。在风花雪月的故事充斥银幕,很多人不拍出一部别人看不懂的电影就誓不罢休的内地电影界里,路学长将镜头对准真实生活,显得特别可贵。影片中不时出现的字幕提示让人感觉到这是一部正在记录生活的纪录片,但其却远远高于生活……
一种感动而非刺激
皮皮
自《英雄》票房大热之后,我不知道还有多少观众能够对并非为刺激感官而拍摄的电影感兴趣。不过就如过年,大家吃腻了大鱼大肉,对青菜萝卜也会有兴趣。
比如《卡拉是条狗》,也许葛优会是一个让人兴奋的点。不过从观后的感觉看,如果你想从中吃出燕窝鱼翅的感觉,恐怕会大失所望。葛优的冯氏招牌菜换成厨子路学长后,带给人们的味道是需要重新适应的。
对于演员来说,这种口味的变化值得恭喜。葛优一直是作为一道老少皆宜的开胃菜,这么多年下来,我们不腻味,他自己都该着急了。也许正是这种心理,《卡拉是条狗》中的葛优,和我们习惯性思维中的葛优截然不同。
这种不同,并不是因为葛优戴了发套留了胡子所带来的。那种感觉是微妙而亲切的——正如你每天挤公共汽车上下班,和街坊邻居鸡毛蒜皮,和老婆孩子一地鸡毛——很明显,这样的生活是没法带给我们什么刺激的。除非你不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才会有一点猎奇。
也许观众需要耐心,才能慢慢把焦躁的心态放进导演通过电影讲述的这个故事中。葛优扮演的老二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没事养条狗,也算不上玩物丧志——那种生活你也谈不到什么志不志的。老婆下了岗,儿子又处在青春叛逆期,正是一个中年人事业感情生活都处在半死不活的时候。惟一的死水微澜还是夏雨扮演的警察小张给他带来的,因为小张把他们家的无证狗“卡拉”给依法扣留了。
葛优在片中的表演也许并不能说是突破了自身高度,但应该距离他的最佳状态相差不远。不过葛优的名气也是一把双刃剑。尽管是因为他够好才会带来这些名气,但是同时这些名气也给我们这些观众带来某种认同感的缺失。起码我在刚开始的时候很难接受电影银幕上的那个人就是生活中我在大街上随时都可以一抓一把的“老二”,尽管他的举手投足并没有想搞笑的意思,但是我还是不由自主地就想去寻找喜剧因素让自己高兴起来。一直到电影过半,我才把葛优当成一个好演员而非喜剧明星看待,这让我非常遗憾前面的错位——因为很多很好的段落我完全是误解了。不过葛优还是非常成功地将导演的意图传达了出来,而故事告诉我的感觉就像是憋足了劲想让自己打个喷嚏最后一直没打出来一样,那种眼泪往里面流的感觉让自己难受但是无法释放。
很明显,这种状态是不可能让那些指望看一部喜剧或者贺岁片的观众满意的。不过要是你期待的是一部精彩的故事片,那你就会觉得物有所值,因为那种感动不是来自感官而是发自内心。在影片的结尾,当老二看着运狗的卡车开走时脸上的表情如此难以言表,我相信这个镜头一定会成为本片中让人不能忘怀的经典。
丁嘉丽扮演老二的老婆玉兰,戏份不多而且活动场景很少,但在有限的条件下她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我认为她在表演上稍微有点过火,在很多细部的表演上没有精心雕琢,缺乏那种平和自然的感觉,一旦和葛优演对手戏就显得有点过于使劲了。
扮演老二儿子亮亮的演员李滨在电影《十七岁单车》里有过出色表现,不过对这样的本色演员来说,一旦脱离他所熟悉的生活范围,在表演方面所缺乏的必要积累就无法依靠灵性来弥补了。所以李滨在本片中的演出只能说是中规中距,无功无过。
但对于这样一部导演风格强烈而明显的电影来说,最后掌握关键命脉的还是导演。观众对这部电影能否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是如何讲述这个故事的,而从现在看来,恐怕导演路学长提供的不太可能是一道老少皆宜的大路菜——喜欢就是喜欢,而不喜欢也就不喜欢了。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又要提到国产电影发行的一种尴尬局面。现在发行公司明显是在拿葛优作招牌走商业发行路线,而本片则明显是一部需要走艺术院线的艺术电影。从本片刚参加的柏林电影节的反应看,欧洲观众明显更喜欢这种艺术片。我想除了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困难外,欧洲电影市场对艺术电影的偏好也是重要原因。
卡拉是条狗,老二是个人
泊明
感觉好久没有看过像路学长导演、葛优主演的《卡拉是条狗》这样能让人有所感的电影了。有所“感”,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感悟。像这样一个平常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故事,能让人感动得痛苦流涕的可能性不大,但能够让人思考的东西却很多。葛优饰演的“老二”,可能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亲人、朋友和邻居,他们日复一日在工厂里干着单调的工作,每月按时拿回家几百块钱工资。在步入不惑之年,他们的迷惑反而多了。妻子下岗了,自己要独力支撑整个家庭;儿子要升学了,他不仅不服管教还看不起自己这个穷工人。“老二”的迷惑很多,但他所做的仍旧是每天白班夜班轮流倒。他惟一的解脱是来自他养的那条名叫“卡拉”的狗。我们不能残忍地把这种生活称之为“可悲”,在大多数人仍旧和“老二”一样过着平凡日子的社会里,这种称呼太缺乏温情了。
“老二”其实也在尝试着改变自己的生活,尝试找到自己中年以后的理想归宿,也在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可惜,他只选择了忍受和转移,并没有想过要改变。忍受生活给予他的重压,将自己的压力和郁闷通过与“卡拉”的交流转移出去。但他太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更缺乏改变的勇气。面对妻子丢狗的事实,他只能面对厕所的墙壁骂几声“你是猪呀,你不会跑?”电影提供给我们的故事是短暂的,虽然他已经尽可能浓缩了“老二”的个性和“老二”一生的命运,但它却不可能为“老二”找到一个真正的解脱。在面对“老二”一样的平民百姓所面临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双重困境时,路学长选择了回避。让“老二”找到狗,看似一个光明的尾巴,似乎为“老二”再次找到了精神归宿,但就像“老二”当年沉迷于打麻将是一种堕落一样,沉迷于养狗其实不过是换了堕落的方式而已。
寻找快乐与自由
纳兰
老二,总让人想起男人某种器官的代名词,滑稽中透着辛酸。
片中的老二在寻找他的狗,寻找他那点可怜的精神寄托。从表面上看,老二就是一个身份卑微的小人物,肤色黝黑,头发凌乱,没有地位没有金钱没有足够的尊严,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与狗相依为命,看后颇让人同情。
步入中年的他越来越觉得迷芒和困惑,妻子下岗,儿子升学。“卡拉”是他惟一的寄脱,正如老二所说:“我天天家里哄着老婆高兴,厂里哄着头儿高兴,只有这狗哄我高兴,连我儿子都不如它待我好。”如此一个可怜的中年工人,却有一天把心爱的狗丢了,试想他能不急吗?他从狗对他的追随中拾起了自尊,惟一的不悔就是用更多的热爱来回报。也只有在这种无功利的相互依赖中,人才能摆脱负重的环境,寻回一些单纯的快乐与责任。儿时的知己在成长中已变形消散,疯狂的世界使所有人呼吸不畅,“狗比女朋友好的若干理由”正说明了人的无助和对狗的依赖。那条狗的命运象征着一些良心与情感的迷失,寻狗的路途就是寻爱的跋涉。在城市这个标榜凝聚力的现代建筑群里,卡拉被关在冰冷的铁笼里,所有的人道主义和冠冕堂皇都失去理由,主人公老二和卡拉一暗一明地诉说着一个普通小民不能忍受之痛。卡拉在冰冷黑暗中等待主人的到来,葛优步步接近步步沉重。城市如迷宫,尽头藏着卡拉,出口在哪里?最终是人、狗的失踪。老二走失了自己的狗,也走失了自己的快乐和自由,走失了自己惟一的精神寄托。卡拉就是他的佛,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当被告知世界上根本没有佛的时侯,剩下的也许只有迷茫不知所措和恐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