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张国荣追求过毛舜筠,86版《鹿鼎记》中的沐剑屏,《家有喜事》中那个浑身充满喜剧细胞的小配角。如果按“对象是自己一面镜子”的观点来看,张国荣不应该是一个悲剧人物,但偏偏是他,把“凄美”二字写到极致。
张国荣以前也曾是青葱少年,很纯很正的那种。22岁拍的《红楼春上春》虽然是三级片,但至少他的性取向没有丝毫问题,他也谈过几次恋爱,不过却以失败告终。精神科专家
指出,部分同性恋者是在跟异性恋爱碰壁的情形下为寻求慰籍转而为同性所诱惑的,我宁愿相信张国荣是后天同性恋者,而不信他先天就有断袖之癖。
张国荣的形象设计最初是俊郎少年,《喝彩》里见不到一丝脂粉气,到了后来,由《霸王别姬》开始转折,他整个形象日趋中性化。1989年的告别歌坛演唱会上,张国荣没穿裙子没抹口红;到了九十年代的“红”演唱会,张国荣已然艳光四射雌雄莫辩了。
虽然艺人多会向媒体表示自己工作与生活是截然分开的,但不幸的是要想走向演艺道路的辉煌就必须“入戏”,要“戏内戏外浑然一体”,入戏越深,出戏当然就越难。从商业包装的角度讲,明星制的最大特点是明星的形象定位是他背后的经纪公司或经纪人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的,他无权选择形象。娱乐掌盘人可以要求他按照一种模子去工作或生活,换句话说,他必须以一种事先设定的有“卖相”的方式生存。
明白这点,就不难理解在香港叫王靖雯的那个歌者一年前还唱着《容易受伤的女人》这类怨曲,一年后就恢复本名王菲,甚至连形象气质也由小女人变成了冷漠孤僻高傲的大都会女子。就不难理解,当大众需要叛逆的谢霆锋时,他可以反抱吉他留贝克汉姆发式脱掉上衣搞三角恋,短短半年后,对反叛已经厌恶的歌迷看到的则是另一个有阳光笑容连眼神都平静了许多的新生的乖乖仔。对明星制造这个行当来讲,市场实际上是最好的整容师,它可以让人艳丽,也可以让人凄绝。
设想一下,当明星按照这种模式去装扮自己,去配合由市场设计的形象时,他真的可能做到工作与生活两不相干吗?当明星把专业精神视作艺人最基本操守的时候,会不会真的把“做这样的戏”与“做这样的人”混为一谈?追求完美者如陈百强、张国荣,更可能把戏与人生界限模糊掉,转而追求一种人戏合一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梦里常有现实难觅了。
对张国荣有句最恰当的评语:他不仅是一个Super Star,更是一个artist。以艺术工作者自比的张国荣很知道自己在选择什么样的开始之后,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结束,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再优秀的狗仔队员也不可能拍到张国荣冰冷的尸体,更不可能捕捉到他弃世前脸上的表情。张国荣用自己46年的光阴完美诠释了艺人“专业精神”四个字。
不管怎么说,自杀是张国荣个人的选择,但对歌迷家人和他离去的这个世界来讲,总归是一件哀伤到无以复加的事。林黛、翁美玲、陈宝莲、张国荣……香港发达的娱乐经济、成熟的明星制背后付出的成本却越来越高。
下一个自杀者会是谁呢?投资《霸王别姬》的徐枫说最忘不了张国荣的忧郁眼神,纵观香港娱乐圈,我发现,比张国荣还忧郁的眼神无处不在。
(新浪特约撰稿:谭飞,供新浪网独家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