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饰演李鸿章/孙淳饰演袁世凯/李光洁饰演光绪皇帝
央视一套黄金档亮相的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截取了1894年甲午战争到1916年袁世凯复辟遭全国人民唾骂而死这段历史。用史诗般的叙事风格,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华民族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艰辛历程,精心塑造了与以往影视剧颇有不同之处的李鸿章、袁世凯、光绪等一批荧屏形象。
王冰
李鸿章的蜕变有原因
老演员王冰对李鸿章这个人物进行了重新定位,李鸿章作为清廷的重臣,对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现状具有清醒的认识。在甲午海战前,他对中日海军的军事实力实际上有充分的认识,为此和一批主战派进行了唇枪舌战,但在主战派占上风的情况下,他也无可奈何。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决一死战,结果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尽管他被当时的西方评价为那个时代最为出色的外交家,但是弱国无外交,他纵有才能,也只能忍气吞声签下了被后世唾骂的“马关条约”。
王冰在《走向共和》里,把李鸿章的性格走向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他争取朝廷各方支持办洋务,那时他奋发有为,把洋务运动办得有声有色。第二阶段是在签订“马关条约”以后,李鸿章背上了汉奸的骂名,他万念俱灰,一度曾想自杀。这个时期的李鸿章,王冰更多地以眼神、以内敛的方式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第三阶段是在李鸿章考察回国当了两广总督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新的飞跃,对康梁变法、孙中山力主革命的思想持赞成态度,但限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始终不敢迈出行动的一步。
孙淳
对袁世凯的驾驭不比好人差
孙淳长着一张很正气的脸,这些年扮演的大多是都市型的、有文化的中年男性形象,但在《走向共和》中,却出演了袁世凯这个反面的角色。剧本赋予这个人物与以往不同的表演天地,让步入中年,急需拓宽戏路的孙淳兴奋不已。孙淳在外表上没有进行刻意改变和丑化,而是用细致入微的言行来凸显这个人物的恶毒。孙淳的表演获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认为他塑造了一个很有艺术魅力的袁世凯。
孙淳刚接到剧本时,为了从外形上接近袁世凯,138斤的标准体重不惜“增肥”,足足胖了30多斤。以往人们从银幕、荧屏上看到的袁世凯,大都是一个大腹便便、政治上野心勃勃的窃国大盗形象。孙淳没有带主观色彩去任意臧否这个人物。他认为,袁世凯在政治上的蜕变是有一个过程的。早年的袁世凯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物,剧中他出场时年仅37岁,他担任驻朝鲜使节被撤职查办,落难之余投奔李鸿章。他赞成维新,参加强学会,支持光绪的新政,是当时政坛的重要人物。他和孙中山的根本区别在于,孙中山完全是出于公心,为民族,求解放,一生奔波;他则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才去干,客观上也做了一定的好事,但最后野心膨胀,成为一个遗臭万年的人。
李光洁
不做偶像做皇帝
如今在荧屏上扮演过皇帝的人为数不少:张铁林、张国立、陈道明……李光洁同前辈比起来,是不是压力不小?李光洁告诉记者,在接拍《走向共和》时,他专门看了一些关于“光绪”的书籍,演时完全就是按照导演和自己对皇帝的理解去演的。他看过那些“前辈皇帝”的表演,也觉得他们很出色,但每个人的表演方式、习惯、剧情乃至外形都有很大不同,演出来的皇帝肯定有差异,自己对此并不觉得有压力。
李光洁有着偶像的外形,但他却并不急于走上偶像之路,而是非常高兴能投身在《走向共和》这样的正剧中。他知道这不是塑造偶像的地方,但是他不想让自己只是一个收视率高而却没多大内涵的商业电视剧所造就出来的商品。他记忆很深的一次是刚到剧组不久,有一场“慈禧痛陈国仇家恨”的戏,老演员吕中有3页多台词,镜头摆好,导演就一路拍下来,当时他都惊住了,这场戏可让李光洁受“刺激”不小,回去后他就刻苦地啃剧本,再上场时,他说:“连我自己都觉得信心十足了。”本报见习记者冯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