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时很少看历史剧,偶然看上几眼,也会不由自主地从历史的专业角度对其挑剔一番,全然没有“看戏”的享受。而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却吸引了我,让我感觉这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感”的佳作。
这部作品最有意义的突破,在于对洋务运动的肯定,进而把洋务重臣李鸿章放在近代非常复杂的历史脉络中进行历史的阐释,而不是简单作道德的、充满义愤且带有脸谱化的评
判。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追求近代化的运动,虽然它只是引进西方大机器生产,但它遇到的阻力超出现代人的想象。如要不要修铁路、造轮船、架电线、用大机器生产、办新式学校、学习数理化、派留学生等等,都曾遇到顽固派和社会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使洋务运动进行得很不顺利。从19世纪50年代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而后兴办洋务,到1901年去世,李鸿章成为晚清重臣四十余年。可以说,晚清的种种矛盾,如变革与守旧、中外关系、面对一次次列强侵略是战是和的艰难选择、朝廷与外臣的关系、朝廷内部帝后两党的争斗、洋务各派系间的明争暗斗……全都集于李氏一身。在这千头万绪之中,他认识到中国面临的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遇到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所以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作为中国近代化纲领,识见超出当时一般官僚。或许,人们会认为李鸿章最大的污点是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个条约确实是丧权辱国,但问题是签订这两个条约并不是李鸿章的个人行为,而是代表当时中国政府的政府行为,最后的批准权实际在朝廷。但在皇权至上的中国,舆情汹汹,却不敢指谪朝廷,而是将政府行为变成谈判、签约者的个人行为,对签约者可尽情痛斥。其实,此正合朝廷之意,因为朝廷要藉此维持自己的尊严。例如,在李鸿章签订经朝廷批准的《马关条约》后,光绪皇帝就严责他“身为重臣,两万万之款从何筹措?台湾一省送予外人,失民心,伤国体。”而后党也急于和他“划清界限”,要员荣禄也指责他“误国”、“甘为小人”,他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职务都被免去,无奈地京师投闲。
其实,学术界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对洋务运动、洋务重臣李鸿章等人的重新研究和评定,虽然仍有种种不同看法,但二十多年来这种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至今已觉不新鲜”。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在学界早已蔚为“大观”的观点却一直局限在学术领域,对非学术领域的影响甚微。这次《走向共和》有意识汲取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标志着新的学术观点在二十年之后终于对学术圈外产生影响,可说是艰难的突破,意义不菲。记得二十年前这种新的学术观点刚刚产生时,学术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曾为之激烈争论。而电视剧《走向共和》此次在“大众传媒”的播出,很可能会产生更加热烈的讨论。讨论、争论,对文化的发展、观念的变革,总是有益的。雷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