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香港是皇后大道东;香港是周星驰;香港是海洋公园;香港是四大天王;香港是龙虎豹;香港是李嘉诚;香港是紫荆花;香港曾经是殖民地;香港是黄大仙;香港是……
他们说,香港是“文化沙漠”。
文化沙漠不会有好电影,在这样一顶帽子之下--香港电影过了大概七八年郁闷日子--
所谓“小众电影”根本叫好不叫座(世界上也许本没有“好”,叫的多了就成为了“好”);所谓商业片更是以“低成本”作为法宝粗制滥造,以致港人对本地电影彻底失去信心。
在2003年这个情况显然有所改变,从而促使了本届金像奖成为重新树立香港电影信心的转折点。
让什么样子的电影“获奖”,是一个严肃的问题--这关系到“代表哪一个群体利益”、同时“为哪一个群体服务”。作为总结香港电影去年一年成绩的香港电影金像奖,虽然程序上与往年并无多少不同,但从最终“成绩表”却能看出有关香港电影的一些现状、香港电影人拯救香港电影市场的决心,以及香港电影金像奖为此所做的努力。
这份提名名单也让我们再次重新衡量,一个致力于鼓励整个电影业发展的电影奖到底该奖励谁。
《无间道》独得七项大奖、《英雄》横扫所有技术类奖项的结果,以及其他奖项中卖座的商业大制作同样受重视的事实,无一不显示,香港电影界想借金像奖诚心诚意地鼓励一下为香港电影赢得观众、赢得市场的电影和电影人,鼓励他们能够继续拍出卖座电影,让香港电影尽快走出电影票房逐年下滑的尴尬境地。
因为眼下没有比能令香港电影走出困境更为紧迫的事了,谁能靠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救市谁就是真正的英雄。
“认真的商业化运作”,在多数人眼里将是香港电影今后发展应当遵循的主要模式。在悲剧已经上演之时,再把票投给所谓的小众电影,那么香港电影才是彻彻底底无可挽救的悲剧。
对于观众而言:
香港电影目前面临的最大危险不是盗版和外语片的威胁,而是香港观众这几年来种下的对本土电影的普遍不信任感,所以他们情愿选择外语片,今年《无间道》所以会获得极大的成功无非就是因为香港观众的本土意识和数十年来的本地电影情结,主宰自己选择了一年里最好看的电影--把积蓄一年(或多年)的情绪发泄在这部电影当中。
香港近几年来出炉的无数烂片和“小众电影”早已在伤害了观众的同时加深了不信任感,所以拍摄出高素质的影片固然是挽回观众的办法,但那只能治标的使观众重新回到电影院。惟有彻底地使香港电影脱胎换骨全面改变目前急功近利的风气,才能使电影人把更多的精力完全投入到电影中创作出制作细致完美的影片,做到少而精而不是眼下的又少又烂。如此才是真正能够得到观众信任的惟一途径。
从历史角度分析,商业片一直是香港电影的主流,除了早年的《父子情》、《投奔怒海》、《等待黎明》尚能在茫茫大海中偶露冰山一角,香港一直不能拍出更多像台湾的《恐怖分子》、《悲情城市》、《现代青年那吒》那样重负社会文化使命充满现实主义的冷峻、雄浑的大作。
具体到本届参赛影片:《无间道》的编剧或者导演着实是下了功夫的,这是一次紧贴市场紧贴观众的“胜利”,刘伟强以黑帮电影中常见的边缘人题材为支点,从黑社会与警察的表面对立去诠释特殊环境里人性的畸变,走出香港黑帮电影的新境界。
4月6日的金像奖表明香港电影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并想出对策来摆脱困境,“文化沙漠”的帽子就算还是要戴在脑袋上,多少年来引以为傲的商业文化传统不能再丢了。(渔夫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