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张新专辑《美国生活》中,尽管麦当娜高举反物质反潮流反偶像的大旗,但她的声音与音乐出卖了她:她已经庸俗化了。
唱片:
American Life
艺人:
Madonna
评分:
★★
麦当娜一直都是媒体关注的对象,她自己也喜欢在聚光灯下生活。她曾经私下说过:“如果我要是不如耶稣受欢迎,我会很难过的。”
不过前几年她确实很难过。这位出道时的物质女孩,后来的性感猫,再后来的半老徐娘,到这几年电影里的晚节不保者,她的电影一直都在烂片榜上徘徊,如今她终于重新站在熟悉的岗位,带着一张《美国生活》(American Life),回来了。
这张《美国生活》的唱片早就在出版之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美伊战争一爆发,她就找到了出名的点子:把自己和战争结合起来,把歌曲和现实结合起来,在反美的浪潮中充当先锋和媒体焦点的角色。唱片封面被改成了娜姐打扮的美国大兵的形象,内容也针对这次战争展开了反思,但遭到了美国主流势力的猛烈反击。
讽刺的是,在美国节节胜利的时候,反战情绪开始消散,小布什的支持率大增,专辑堂而皇之地登上了Billboard的头名,但这张以音乐以外的事情引起关注的唱片,究竟质素如何,令人值得怀疑……
———大地
前几天与几位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的评委聊起,音乐是否也能搞个“金草莓奖”之类的烂歌奖,如果有的话,今年麦当娜便可获得电影、音乐两颗金草莓的“双丰收”的人。
虽是说笑,却也不免让人感慨:娜姐老矣,尚能唱否?
曾经进化
麦当娜出这张新专辑《美国生活》(American life)可真是话题多多的一张唱片,为娱乐新闻工作者制造了不少素材。可是新闻多的唱片不一定等于素质好,而且相反,也许正因为有自知之明,知道质量不够硬,才会搬弄其他东西掩人耳目。
其实麦当娜的音乐转变在1998—2000年期间是颇为引人注目的。从她的《床上故事》(Bed time story)到《光芒万丈》(Ray of light)成功实现了音乐电子化的转型,《光芒万丈》让人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走在潮流尖端的麦当娜,继而到2000年的《音乐》(Music)从封面造型到翻唱Don Mclean的《美国派》(American Pie)都成功地把乡村音乐概念进行了流行的电子化包装。
《美国生活》和《美国派》同是主打作品,相比之下,《美国派》则更深得人心。当年的MV里面,不同面孔、不同肤色的平凡人物接连出现,表现了在美国这个移民国度中广博的包容性,每一成员团结、融洽相处。《美国派》的MV里包容的世界性甚至会让人觉得与迈克尔.杰克逊的《黑与白》(Black or white)那个不同面孔纷纷“变脸”的MV有异曲同工之处。
如今骑墙
但偏偏今年因为战争的缘故让《美国生活》惹了祸。归根结底麦当娜还是个骑墙的艺人,不愿意像南方小鸡(Dixie Chicks)一样得罪总统或者政府,否则被封杀对新唱片的宣传没好处。有鉴于此,麦当娜最后还是修改了《美国生活》的MV,虽然迷彩服还照穿,但最后关键的扔手榴弹给假布什的部分没有了,麦当娜只是在MV里面腾挪跌宕地翻斤斗上蹿下跳,让人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为何这么简单的MV要耗费上百万美元,还传说是麦当娜与唱片公司翻脸而自掏腰包拍的,好不容易啊!
MV、新闻什么的其实关系都不大,一张唱片的好卖与否,音乐的质量才是关键的。对于Billboard这个铁面无私的美国唱片销量排行榜而言,数字是说明一切的标准。这个星期,50分重新回到销量榜首,而麦当娜只坐了一周冠军就惨跌到第8位,而且即使是首周上榜的冠军销量,也比三年前《音乐》刚发行时少了一半。麦当娜在美国排行榜上的命运其实之前在英国单曲榜上已有反映,主打单曲竟不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乐队Room 5的洁厕剂广告歌,这可是麦当娜的奇耻大辱。
归于庸俗
是什么使麦当娜遭此滑铁卢?当然是音乐。前段时间我在电台里听到DJ放一首前奏颇像日本青春少女偶像歌手风格的歌曲,声音变形,舞曲风格。唱到一半我还在猜测,这是哪位日本女歌手的新歌,甜腻黏糊却又感情冷酷。直到副歌部分听到“American life,I live the american dream”我才恍大悟,原来那把“Tried to be a boy,Tried to be a girl”的变型声音是来自经过电子变声处理的麦当娜,顿时觉得,这次的麦当娜,已经庸俗化了。尽管她高举反物质反潮流反偶像的大旗,但她的声音与音乐出卖了她。
这个年代的乐迷已经非常精明,耳朵刁钻,都学会了先上网试听再决定是否购买唱片。这次麦当娜的网上新歌试听,不知击退了多少歌迷的购买欲。
是时候全面检讨自己了,麦当娜。 -马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