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张恨水同名小说改编的40集电视剧《金粉世家》,在其播出之前就通过金碧辉煌的画面与颇为诱人的广告词吊起了观众的胃口:“油画式的氛围,唯美视觉享受,《金粉世家》演绎最华丽的‘京华春梦’,陈坤走出《像雾像雨又像风》,董洁告别《幸福时光》,青春偶像的靓丽旗帜,引无数颗心再次感动”。待到这部电视剧在荧屏上播出,却未能产生如此预设的审美效应。是因为伊拉克战争分神,还是缘于SARS病魔作祟?也许都不无关系,但为什么同一时段有的电视剧就能吸引观众的目光?我作为一个现代文学研究者,看张恨水小
说的改编剧目本来应有亲切感,然而对这部电视剧却觉得那样陌生。这恐怕与电视剧对原作主旨的改动有关。
小说女主人公冷清秋出身于破落之家,为总理公子金燕西的甜言蜜语和显赫家世所吸引,芳心荡漾,嫁了过去。不想结婚之后,金燕西猎艳成癖、放荡不羁的本来面目暴露,与有着豪门背景的前情人白秀珠旧情复燃,又同女戏子勾连往还,打得火热。嫉妒失望的冷清秋自闭小楼,以佛学来慰藉自己,最后趁着一把火悄然离去。原作者对冷清秋的不幸婚姻固然怀着同情之心,但对她的爱慕虚荣与轻信、幼稚也不无嗔责之意,对她的反省、觉悟与最后的抉择自然是给予几分赞许。《金粉世家》是言情小说与家庭小说的融合,言情并非着意两情缱绻,而是意在感情生活的反省与洞察,言情与家庭之中,重点是在后者。道德批判的锋芒并不单单指向悲剧的直接酿造者金燕西,而且更指向他所赖以产生的家庭制度与男权传统。
金燕西的行为并非独一无二的个案,而是豪门巨族不思进取的纨绔子弟的通病,金家几个公子虽然都是家有艳妻,但无一例外地在外寻花问柳,其实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过是父亲金铨私生活的翻版。金铨道貌岸然地反对儿子纳妾,可是他自己纳了两个妾还嫌不够。金氏父子的所作所为,不只是个人品德的败坏,而且透露出深远的社会文化背景。在男权中心的传统社会里,两性地位严重倾斜,有钱有势的男人可以无休无止地追求性欲、占有欲等本能欲望的满足,而他们的妻室却只能关在高门深院里等候男人的恩赐,或者遭受男人的冷眼甚至欺凌。金家姐妹不是出于血缘关系去支持金燕西,而是反过来声援外姓人冷清秋,女性的同情心背后掩映着对男权传统的反抗。冷清秋的傲然对立以及最后不辞而别,连同金氏姐妹的支持,其实是对家庭乃至整个传统社会男权权威的挑战。家庭本应是天伦之乐的伊甸园,亲情融融的芳草地,但在张恨水笔下的这个金粉世家,夫妻之间,嫡庶之间,甚至母子之间,都充满了阴谋、欺骗、猜忌、角斗,亲情被撕扯得七零八落。大家庭的污浊内幕及其土崩瓦解前后的巨大反差,既揭穿了旧的家族制度的虚伪性与腐朽性,也带来了情节上平淡中见奇崛的张力,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市民社会颇感到亲近有味,尤其是妇女们,最爱看这类小说。1927年2月14日到1932年5月22日连载期间,以至后来十几年,在一些应酬场上,常有女士们就书中的故事当面向张恨水咨询。
但是,在改编者笔下,《金粉世家》却被制作成“描绘了一幅乱世之秋发生在封建大家族的凄美爱情画卷”的“爱情巨制”。这等于改变了原作的基调。本来,小说所表现的时代距今已有80年上下,要体味当年的历史氛围已属不易,何况在原作的框架内对基调做出如此之大的改动,难怪让人不时地觉得演员只是在镜头前努力完成各种规定动作,而并未真正入戏,即沉浸在作品的历史情境中,爱情诚然是感人的动因,但爱情有深沉与肤浅之分,情境有真实与虚假之别,脱离现代文学作品所提供的特定历史情境,单靠唯美视觉中爱情的姿意渲染与“青春偶像的靓丽旗帜”,怕是难收“无数颗心再次感动”之效。《金粉世家》的问题并非只是个案,近年来颇有一些电视剧,不是着力于表现社会历史的真实与人性世界的复杂,不是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而是一味在布景、服饰上下功夫,营造华丽的外表,或者热中于玩奇斗炫,追求感官刺激,场面大则大矣,情节奇则奇矣,氛围或有如诗如画之概,刺激也颇能招来可观的广告,但终究掩饰不住意蕴的苍白、情调的肤浅,甚至精神的扭曲。当时或许热闹一阵,但很快就会被无情地遗忘。
现代文学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可以说是影视创作的沃土。即拿张恨水来说,若论小说的社会容量与影视改编的期待市场,《春明外史》恐怕要胜过《金粉世家》。《春明外史》犹如民国初年京都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其世情描绘带有浓郁的风俗画特征,就其表现生活的广阔性与社会文化批判的尖锐性而言,在二三十年代长篇小说中相当出色。作于三四十年代之交的《八十一梦》,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寓言体小说之杰作,如果说写实性的表现有困难的话,那么制作成动画片或漫画影视片,其上天入地、出入古今的自由空间,其鞭辟入里的讽刺锋芒,该产生多么巨大的艺术魅力。张恨水之外,更有许多具有改编潜力的小说,譬如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等。只是越是这样厚重的作品,就越是需要改编者的深沉眼光与艺术才华,当然还应有宽容的文化氛围。华丽的表层追求容易,历史与人性的深层发掘则难,而唯其艰难,才有望获得长久的生命力。秦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