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第二部的推出,无疑使其戴上了2003年的时尚文化的皇冠。《黑客帝国》中充满了眩人眼目的高科技特效和高深莫测的哲学探究,无论它是一本正经还是高谈阔论,它至少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灵魂与肉体、梦境与现实等问题的兴趣
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入口,可以轻快直接地踏入《黑客帝国II》的神秘世界。不过,当英语听力差强人意的我,看完这部对白冗长的2个小时英文长片后,不得不痛苦的承认,能够
不在中途睡着已是一个奇迹了。义无返顾要为尼奥配音的李亚鹏,已在枪林弹雨般的唾沫声中一步步建立自己的盛名,而《黑客帝国II》也会经历类似的遭遇,此起彼伏的批评声将不可避免地为它戴上2003年的时尚文化皇冠。
八面玲珑的视觉和哲学大餐
对沃卓斯基兄弟(其实翻译成龌龊斯基,更容易让人记住他们的大名)而言,《黑客帝国I》的票房成功,也许已经昭示着续集的创造力失败。换句话说,庞大的文化机器一旦开始运转,天资聪颖的沃卓斯基兄弟也只有俯首称臣的份儿。由于承载太多的想法和任务,影片对导演和观众都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其实,第一集的辉煌已经是一种八面玲珑的成功:科幻迷会在剧中看到机器和人类的冲突,哲学爱好者迷上了真实和梦境的探讨,叼着视觉糖果长大的一代人热切地拥抱“子弹时间”和类似《英雄本色》的枪战片段。
《黑客帝国II》照顾到的口味更多。热衷听觉迷幻的年青人,可以在灯火暧昧的地心随锡安的锐舞party起舞;视觉饕餮族可以领略100多个特工围攻尼奥的场面。唯一感到遗憾的恐怕倒是普普通通的电影爱好者:影片人物繁多,玄妙对白冗长,在晕眩的特技和高谈阔论的交替轰炸下,观众的脑袋很快就被装得严严实实,无法动弹。
文字毕竟无法承担影像和声音传达的内容,所以要体会《黑客帝国》的魅力,人们还得去看《黑客帝国》II和III以及短小精悍的动画短篇集Animatrix。文字对电影的作用恐怕更多的是理清故事的脉络和思维背景。
MATRIX中的两个世界
有必要再次重复一下《黑客帝国I》的理论预设。影片里并行存在两个世界:世界I是暗淡无光的真实世界,在人机大战之后,机器Matrix(是母体或矩阵的意思)控制了地球,并通过奴役人类获取生物电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幸存的一部分人在地心建立了一个名为锡安的基地,试图发起反抗。而世界II是光鲜多彩的虚幻世界,这是Matrix为人们制造的假相。人的肉体在世界I里浸泡于液体之中,人的精神在世界II中享受着Matrix制造的生活。
《黑客帝国》最为迷人的地方在于,它把诸多关于世界两分的说法糅进一个比较完备的故事之中。在西方哲学传统里,灵魂与肉体分别占据着精神和物理空间。比如在印刷术普及之前,盛行一时的记忆术就把记忆当做一个实实在在的空间,在脑中想象着,如何在虚拟教堂的不同位置摆放不同的事物。其他文明也存在类似的两个世界的观念。灵魂出窍、死后进入极乐世界、梦境与现实,所有这些,都暗示或印证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区别。
其实,20世纪兴起的计算机技术,把以往所有关于世界两分的想法点化成了触手可及的东西。以最有代表性的网络3D游戏而言,在电脑屏幕里面,你端着机枪,穿梭于随第一人称视角变化的空间里,射杀着敌人,不论它是另一玩家控制的人物,还是电脑生成的杀手。在电脑屏幕的这一端,你的手指在操持着键盘和鼠标,你不会和屏幕里面的“你”一起“死亡”,也不会和屏幕里面的“你”那般拥有多次生命。
由于两个世界遵循不同的规矩,无法参透其中奥秘的人,必定经受身心扭曲和折磨之苦。《黑客帝国》第一集,展示了尼奥和那些明了两个世界差异的人们,如何面对选择和坚守之类的道德困境。当然,故事推进过程中,最让人惊讶的环节,莫过于尼奥发现了真实世界,原来自己一直生活在虚幻之中,所有的生活经验都是电脑给予的某种神经刺激。观众的这种惊讶不光来自于对已述故事的重新理解,也来自那强烈的的视觉冲击:连绵无尽的液体缸,排列成矩阵的人体,在冷酷的流水线上为Matrix贡献能量。
进入第二集,情节突然变得更为复杂,按第一集那种两分世界来理解,似乎和剧情存在不少冲突。达成协调的最简单方法,是把世界想象成一个洋葱,剥去一层又有一层。当人从梦中醒来时,他会怀疑自己是否处于另一个梦中呢。那些以锡安为基地、反抗Matrix的人们,是不是处在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幻象中呢?如此思考,似乎过头。(黄锫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