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心
导演李欣最近比较烦。3000万花出去了,大腕尊龙、李玟请来了,电影《自娱自乐》眼看就要收工了,没想到,一次看片会却惹来了麻烦——定心丸没吃上不说,反倒从编导到选材,从演员的选择到演技遭到全面否定。
两位“炮轰”《自娱自乐》的专家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用了“支离破碎”、“风格混乱”之类的“猛词”,而李导情急之下,更是拿“有些所谓专家的判断还不如黄牛”这样的“恶语”加以还击。就在这一来一回中,李导受伤之余开始“悲哀现在的中国缺少真正的文艺批评”,而在圈外人看来,这一事件更能吸引眼球的却是导演面对批评的激烈反应。
去年电影《紫蝴蝶》上映时,同是第六代导演的娄烨就曾凭借一句“看不懂可以走人”,摆出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傲人姿态;突破5000万元票房的《手机》按说心胸应该足够宽广了吧,可冯小刚对不同声音依旧是眼里揉不得沙子。一个作品,拿出来给人看就要经得起批评,可不管是年轻气盛的,还是大牌资深的,我们的导演在批评面前一律潇洒不起来,原因何在?
这年头,凭三寸不烂之舌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再用巧舌如簧来形容他们的口才,已经显得力度不够。有圈里人自省,说现在的影评人多是“变色龙”,人情评论的成分越来越大。一部影视作品上市前把专家请来看片,无非就是想听好话,大家心照不宣。既然不能实事求是,“真正的文艺批评”也就无从谈起。如今评论圈和创作圈的距离越拉越近,特别是影视业纳入市场机制后,专家说好说坏直接影响到票房,所以创作部门很难正视批评,而影视的商业行为更带来了评论的商业化和世俗化。
大师在批评面前不一定能保持风度,但在批评面前没有风度的一定成不了大师。一位国际时装大师,就在自己的时装表演现场作出了惊人的一举——给观众发西红柿,让观众把它们扔向自己不喜欢的作品。而环顾我们的影视圈,连面对批评能做到心平气和的都寥若晨星,更别提哪位导演有在电影院里发西红柿的勇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