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唱片产业联盟(IFPI)最近公布了全球唱片的销售数字,2003年全球唱片销量为320亿张,比去年下降了7.6%,这是自2000年以来全球唱片销量连续第4年下降。而1999年的唱片销量是385亿张。
显然,唱片业持续低迷的原因应该归罪于网络交换和无法遏制的盗版,比如,东欧等国家已成了新的盗版增长点,南美部分国家的盗版数字已几乎吞噬了整个市场,而网络交
换和唱片烧录也是导致唱片业衰落的主要原因。这是这几年比较流行的观点,所以,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唱片业才会复苏。
但是,同样是在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却让上述观点站不住脚,美国尼尔森公司在最近的一项调查报告中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唱片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2%。其中专辑的销量增长了10.6%。唱片产业已经好几年没有听到这样的好消息了。
当然,国际唱片产业联盟统计的是去年的数字,尼尔森统计的是今年的数字,而且后者统计的仅仅局限在美国市场。不过,美国市场的走向是全球唱片的风向标,唱片在美国市场销量的多少决定着这个产业的兴衰。
当人们都在抱怨年轻一代的听众不去唱片店里购买唱片而只通过网络下载来听音乐的时候,其实他们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在他们眼里的新一代听众在消费上已经出现了分流,年轻人把更多的兴趣、时间和金钱花在其他方面而不是购买唱片上。而网络交换这种形式能让听众很容易看清音乐的本质,既然一张唱片中只有两三首歌好听,为什么要去买一张唱片呢?网络交换的好处在于听众完全可以改变被动去买一张唱片方式,他可以主动去选择他喜欢的歌曲。花钱买到一些自己不喜欢的歌曲,还不如下载先试听一下,然后再决定是否去买这张唱片。这笔账谁都会算,唯独唱片公司不会算。
与其说唱片公司痛恨网络交换是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了唱片的销量,还不如说网络交换使消费者更加清楚了自己在消费上的选择权,进而识破了唱片公司以“专辑”为计量单位的把戏。所以,唱片业连年不断地与网络交换的对抗实际上是想把这个“选择权”收回到自己的手中,以牟取暴利。
唱片公司真的这么惧怕网络交换么?事实并非如此,尼尔森的调查显示,去年后两个季度网络音乐销售量已超过1900万张,今年头3个月就已卖出250万张,这说明只要他们以正常心态和方式想在这个领域里拓展空间,它的前景还是光明的,只是通过网络获利的“利度”不像传统销售那样暴利,所以他们的态度一直不积极。
唱片产业在最近的50年间曾经有过几次低迷时期,如果回顾这几次低迷时期,不难发现,它往往是因为音乐本身或音乐载体的变化导致市场步入低迷期。80年代初期的几年,唱片销售市场萎靡不振,这是因为流行了几年的迪斯科音乐突然不受欢迎了,而之前唱片公司赖以盈利的主要音乐品种就是迪斯科音乐,而这恰恰说明了唱片业在70年代末期不思进取,制造千篇一律的音乐风格,并最终自食其果的“特色”。由此可以推断出,如果过几年Hip-Hop音乐不受欢迎了,唱片业将进入一个更低迷的时期,因为从目前情况来看,Hip-Hop已占据了大部分市场,Hip-Hop真要是有点什么闪失,连个备份的音乐品种都没有。其实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唱片业低迷,最初是因为盗版和网络交换,所以唱片公司就越加保守,只制造那些在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音乐类型,时间一长就变得大同小异了。于是市场就变得越来越畸形,其他音乐类型被压缩到了一块很小的空间中。过去,唱片业的经营思路是靠几个台柱来支撑,只要有个把人能赚大钱,签下一些不挣钱但是能丰富音乐类型的歌手至少可以造些声势。可是现在,他们连造势的力气都没有了。
同样,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唱片业也一度低迷,这次低迷的主要原因是激光唱片逐步成为主流,代替了原来的卡带和密纹唱片,载体的更换,一度影响到了市场销售,但随着更新换代的结束,唱片市场开始逐步反弹,前后差不多只有两年的时间。
不过,这次音乐载体的更换造成的市场低迷是唱片业主动“弃旧图新”带来的一点副作用,所以周期不长。但网络时代造成的激光唱片业低迷,唱片业扮演的却是一个被动角色,他们从一开始便以对抗者的姿态面对一个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现在看来,这是唱片产业的最大失误,4年间,唱片业因为消极对抗造成的损失不仅难以估计,更主要的是他们因为对抗而失去了最好的时机,将来想收复失地只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过,既然美国唱片业的统计数字告诉了人们它已经有了复苏的迹象,那么离它真正复苏的日子也就不会远了,至少,现在唱片业的从业人员不会再去哀叹世事沧桑,他们已经看到了一丝曙光。临渊“恨”鱼,不如退而结网。(王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