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电影发行圈里关于《江湖》未通过内地审查的传闻甚嚣尘上。按照迷信的说法,这个时节应该“鬼魂”当道。但在这个科学昌明的年代,只有假扮鬼的人。《江湖》不幸被传闻言中,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前天,它已被彻底证实第二次审查仍未通过,只能改为协拍片在香港上映。江湖中人奔走相告。
这话说得有点幸灾乐祸,但部分事实不可否认。除了投资方和那四家发行公司痛心
垂泪,难保其他竞争对手不趁此上位。这个年代是现实的年代,谁也不会为了追逝过去而停留前进的脚步,就像各院线表示出的态度一样:我们不会乱了阵脚,相信接下来半个月一定有新片顶上。痛心、惋惜、眼泪在这个年代不吃香了,反而成了内心脆弱的标志。
对手倒下了,我不敢否认此时华夏电影公司的工作人员不是怀着阶级同情心的,但事实无可否认:《冷山》确实受益了。拷贝增加了80个,以一个拷贝创造票房价值数万元计,这也是一笔不菲的进账呢。很有可能让发行公司原有的目标值瞬间登上两三个台阶。最终媒体也会将势力的眼光投向《冷山》的票房捷报,什么《五一长假票房过三千万》之类的文章一定不少。那时,谁还会扼腕长叹想起牺牲者《江湖》?得益者又有几个会发自肺腑地感激《江湖》?
但我们无权指责别人,善于忘却是这个年代的优势。该反思的是我们当初为何会倒下?强者的年代没人关注失败者。我没看过《江湖》,但听看过的好些人说过。这些人不代表审片者的立场,但看完后像我形容:画面绝对不暴力血腥,主题着实让人感到消极困惑。作为文艺作品抒发自己的立场没有任何错,从这点上来说创作人无罪。但曾志伟作为制片人应对影片有着明确的市场定位,作为合拍片他必须遵守内地的一切规矩,报批、拍摄、送审、上映。据知情人说他们送到合拍公司最初的剧本基本符合合拍片原则,包括主要演员的设置。他们最初对题材的担心随着立项的通过也逐渐放松了。先是照着剧本拍完,但最终没有照剧本剪。一位年轻不知名的导演在这样一部黑帮片中把血腥暴力去得干干净净,算是他的聪明之处。制片人对此更加信心十足,剪辑过程中大概就是这种胜利在望的心态让他们翻了跟斗,影片最终剪掉了大部分内地主角和正面人物的戏。我猜测,大概是在今年关于电影改革和分级制等报道的影响下,投资方对审查过于乐观,以为剧本通过立项、镜头又没有违规部分,即使不全照剧本剪接应该也能在审查中侥幸过关。何况关于影片的宣传已满天飞,似乎一切已成定局。偏偏就在这个关头,电审委员会的同志毫不留情地给了这些自以为精明的香港人当头棒喝。
有意思的是,记者满以为此事会对其他香港制片方形成心理障碍,没想到他们比院线还坚强冷静,认为一定是《江湖》制片方的做法不符合规矩。所谓墙倒众人推。凭什么其他公司拍敏感题材都是小心翼翼,三天两头地汇报请示修改,你就可随意挑战合拍制度呢?从这点上说,《江湖》必死无疑。它不死怎能服人心呢?
所以,《江湖》得为自己埋单。(谢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