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评论:正义惊险与雷同泛黑相交织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4月19日15:08 人民网-江南时报

  多年来,公安题材影视剧(也称为“警匪剧”,有些与反腐题材剧难以截然分开)在屏幕上一直十分走俏,前些年曾涌现了《12.1大案》、《永不瞑目》、《西部警察》、《刑警本色》、《重案六组》《红色康乃馨》《绝不放过你》等一批观众喜爱的作品。2003年央视播出有代表性的公安题材电视剧有《公安局长Ⅱ》、《荣誉》、《铿锵玫瑰》等,各省市台则播出了《公安局长》《凝视黑夜》、《天之云,地之雾》、《花非花》……2004年公安题材影视剧热潮依旧居高不下,据报道,已经和将要与观众见面的公安题材电视剧就有
“韩式美女”中国制造 庆祝三星YEPP新品上市
三星电子再助2004WCG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黄金时代》
、《蜕变》(原名《1.2亿》)、《较量》、《四号女监》、《挣脱》、终极目标》、《无限正义》《第5个空弹壳》《权利场》、《绝境》、《刑警的故事》等。综合分析公安题材影视剧特别是近年的作品有如下特点:

  第一,正义、惊险、耐看。公安题材影视剧之所以一直走俏,受到观众的欢迎,首先是因为它揭露了社会存在的问题,讴歌了战斗在第一线的公安干警和其他执法者,契合了群众对犯罪深恶痛绝和期盼社会祥和稳定的愿望。其中涵盖的阴谋、暴力、悬念、戏剧性、正邪对抗以及穿插的各种层面的情感问题也成为“看点”。公安题材剧长盛不衰的另一个原因,是这类影视作品在内容上总是和某个时期社会治安的重点相一致的,从反黑到扫毒,从公安内部整肃到一些大案要案的侦破。可以说,这类剧成为创作的热点,是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心理需求有关。据报道,公安题材电视剧生产量已占到全年电视剧的30%。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认为,其实这类剧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影视作品当中最重要的类型。它被“追捧”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比较极端化、比较强烈,且给创作者提供了很多影视表现的空间,既有人性的空间,也有故事的空间,也有场面的空间,它是一个非常适合影视作品表述的题材。

  第二,拓宽、转型、“变脸”。如今的公安题材影视剧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几年前,公安剧也就有英模事迹式、侦破式、纪实式和正剧式4大类型,而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涉案嫌疑剧、涉案爱情剧、涉案反腐剧、涉案法检剧、涉案动作剧、涉案纪实剧、涉案心理剧和涉案人物剧8种类型,可以说公安戏正面临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如今的公安剧,人物关系正在演变发展为更加复杂的、复合性的人物关系,法院、检察院、海关、税务以及国际刑警、纪检等等门类的人物关系也纷纷加盟到剧情中;另一方面,这类题材剧在人物关系的设置上也发生了微妙变化,男人不总是剧中的主导,女人也不只是男人的陪衬。男女主角纷纷形成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或志同道合、或敌我难辨或生死对立。这种“男搭女配、干活不累”的新式组合,在近期荧屏播出的公安(反腐)剧中一一呈现出来。同时,故事的场景也已经从国内易地并成为跨国度的了;传统的歌颂公安干警侦破案情、伸张正义已拓展为一种以现实社会为背景、广泛弘扬主旋律的一种类型剧。

  第三,英雄风采再现。早些时候,以《英雄无悔》为代表的公安剧,高大全的正面形象居荧屏主流,黑恶势力只不过是一窝人见人打的老鼠形不成气候。到《黑洞》《黑冰》,正邪力量发生了明显倾斜,“精英”罪犯与“弱智”警察被后来许多同题材的剧纷纷效仿,以至被惹恼了的观众止不住“振臂高呼”——“还我英雄本色”。好在到去年,荧屏中这类题材的正面形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转,正邪双方互有短长,他们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比心智、比胆识、比毅力的正邪对抗,比较成功的作品包括《荣誉》、《公安局长》、《征服》、《绝对控制》等。这些剧在继承以往此类题材作品优点的基础上,又做了一些新的探索。比如《荣誉》为了加快故事的节奏,一反近几年拍到警察必关联其友情、亲情、爱情的做法,化繁为简,只写破案,不惜把警察写成“破案机器”。在殊死搏斗中,展现的是公安干警的胸怀和对职业的热爱。《公安局长Ⅱ》突出破案与反破案的较量,展现了公安干警打击犯罪、保一方平安的英雄风采。尤其是濮存昕扮演的公安局长黎剑,外柔内刚的性格特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然而,随着公安题材影视剧持续热播屏幕,也出现了“一窝蜂”的现象。在一段时间里,只要社会上出现大案、要案、重案,很多制作单位便会蜂拥而上,争相抢到拍摄权。由此造成了良莠不齐,凸显出种种弊病,概括起来有“六化”:

  一是故事情节雷同化。如今,公安题材影视剧雷同化日益凸显,甚至频频出现撞车现象。我们看到的公安剧惯用的模式,除追杀堵截之外,男女之间一定还要扯上一段情爱缠绵的相思之苦,要不然主人公就背上父母生病不能尽孝,妻子、家人不能理解而压力重重等包袱。有的电视剧,不仅故事情节雷同,而且表现手法也大同小异。比如,剧中的侦查人员必是一对男女搭档,他们之间又必生爱慕之情,并与第三者(通常是男方的未婚妻)发生感情纠葛。侦查人员又都是一副面孔。男的必是刑侦队长,他既有一身拳脚功夫,又料事如神,犹如福尔摩斯再世。而他们的侦查本领不过是化装侦查和打打杀杀这么两招。本来丰富多彩的刑侦工作就这样被简单化了。去年,就在一个多月的光景里,陈宝国主演的《公安局长》刚刚在中央教育3台《首播剧场》播出,很快央视一套又推出了《公安局长Ⅱ》。开始我看了片名,还以为是《公安局长》的续集,直至看了介绍后才知道两部《公安局长》的内容不搭界,是两部不同的电视剧。而且当时还有一部《公安局长》在地方台播出。尽管三部剧的演员在表演上都有上乘表现,但基本情节大同小异。

  二是社会现状黑暗化。有的公安题材影视剧夸大了负面因素,任意夸大“敌情”。有的以描写“打黑除恶”为题材的电视剧,把当今社会描绘得如同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那些黑恶势力不仅在党政领导机关中有“保护伞”,而且所有执法部门的头头都是他们的“座上宾”。那些“黑老大”、“大哥大”们竟胆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腰别手枪,在一群打手的簇拥下招摇过市,甚至还有当街枪战。在有的枪战片中,人们还可看到这样的场面:两个犯罪团伙互相火拼,长时间的激烈巷战,满城枪声大作,就是不见公安机关前来平息。直到交战双方两败俱伤,丢下遍地尸体扬长而去。他们任意欺压凌辱百姓,而无人过问,好像那里的共产党和人民政权都已不复存在。有的为了追求“卖点”,故意迎合某些观众的低级趣味,热衷于描写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有些剧目净是这些污七八糟的内容。那些地痞流氓、赌头赌棍、嫖客妓女们,不是在阴森恐怖的魔窟里聚众豪赌,就是在灯红酒绿的歌舞厅中寻欢作乐。有的甚至用极其污秽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写性行为。

  三是反面人物人性化。在有的电视剧中,那些以“总经理”、“董事长”等面目出现的大毒枭、走私犯和黑恶势力的后台人物,不仅表面上个个都是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而且他们的内心似乎都有某种无奈的隐衷。人们只能看到其冠冕堂皇的表象,却窥见不到其贪婪、阴险、残暴的本质。有一部以歌颂公安局长为题材的电视剧,对剧中那个黑恶势力的后台老板、某国有大企业的女老总白玉妹也是赞美有加。这个犯罪分子投海自尽后,该剧竟以这样一句充满惋惜和赞美之情的画外音作为全剧的尾声:“白衣飘飘的玉妹在向恶浪飞去,仍然是那样的美丽……”反面人物的塑造越来越人性化,这本无可厚非,毕竟,最坏的人在人性的深处,也可能有一些闪光之处。但如果一味去强化反面人物的“人性”,同情和欣赏反面人物的“人性”,并加以夸大和渲染,就有刻意美化犯罪分子之嫌了。

  四是犯罪手段细腻化。现在很多公安剧为了猎奇,大篇幅的展示犯罪细节、犯罪的详细过程。如展示如何销毁证据、作假、逃避公安的侦破视野,如何从心理上来跟公安、法官、检察官对抗等等这些细节。对犯罪分子作案的手段描写、叙述太过细腻,超出了教育的范畴,以至使某些“涉案剧”已成为变相的“犯罪指南”!不是有报道说社会上某些犯罪分子就是按照一些电视剧的情节去作案的吗?又比如有一个剧描写入室抢劫杀人,从最开始入室到最后这个人被杀掉整整展现了七分钟,令观众毛骨悚然。有一个少年犯一个晚上枪杀三个成人,而且枪枪击中眉心都有大特写,枪杀过程足足用了一集多的时间去描写……砍胳膊、剁手指、割脚筋等血淋淋的暴力镜头也屡见不鲜。即使要真实再现并非要刻意展现“血淋淋”的场面。如此在场面上追求血腥、猎奇,在“度”的把握上失去了分寸感,暴露有余,正不压邪,难免让观众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

  五是失真漏洞经常化。很多公安题材影视剧作者的创作理念有问题,他们缺少对警察的执法程序、执法环境、执法形态的了解,一句话,其实是对警察生活缺乏深入的了解。于是,往往一部公安题材剧里漏洞百出、常识性错误很多。例如,有一部电视剧正面歌颂的主人公是一个派出所所长。这位所长本是上面公安局刑警队的优秀人员,本来要提拔他当刑警队长的,为了进一步锻炼他才让他先到基层来当所长。一次,所长以及一批公安人员与一名“犯罪嫌疑人”用枪对峙着,其间,该所长对“犯罪嫌疑人”义正辞严地说道:“党的政策你是知道的,如果你现在放下武器,还算终止犯罪!”被电视剧所歌颂的公安英雄竟连“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差别都弄不清楚,我们是应该先敬仰他呢,还是应该先把他送进法律扫盲班呢?还有,把麻醉药物投入食品、饮料或香烟中实施麻醉抢劫的案件已屡见不鲜。而某剧中一个女骗子把麻醉剂掺入口红之中,勾引大款,通过接吻,二人同时昏迷,然后由同伙实施抢劫,并且一吻一个准儿,屡屡得手。据刑侦权威人士称,在中国大地上至今尚未发生过此类奇案,纯属瞎编。

  六是结构模式言情化。近年的公安剧还出现了娱乐化、言情化的倾向。海岩创作的公安剧颇具代表性,基本形成了一个结构模式:侦破+爱情+友情。“海岩结构模式”几乎成为现在公安剧的一个“经典叙事结构”。对人物情感世界的渲染无可厚非,但还要考虑具体的剧中环境和塑造人物的需要。否则,就有可能成为哗众取宠的“噱头”。

  公安部金盾影视文化中心总编辑施建中归纳了当前有关公安、案件题材的电视剧存在的问题:一是题材方向的重大引导不够;二是对警察文化的内涵缺乏了解;三是警察形象在人文意义上的开掘不深;四是故事情节处理随意性太大。这些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每年此类题材电视剧拍摄的绝对量最多,但好作品却凤毛麟角。导演金涛认为,好莱坞有很多片子都是警匪片,我们这方面的积累只有十几年,要繁荣它,除了自己潜心创作外,借鉴是有很大作用的。可是现在有很多电视剧已经步入误区了。对这类题材不熟悉,看点东西固然很好的,但是借鉴更多的应该是它的技巧和手法,但有些电视剧“吸收”得过头了,拿过来疯抄,这种创作是盲目的、不负责任的。现在公安剧模式化、雷同化已成通病,必须要静下来好好思索一番了。

  大量模式化、雷同化、“泛黑化”,甚至漏洞百出的公安剧“一窝蜂”见诸屏幕(主要是荧屏),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荧屏上出现执法人员不懂法,犯低级错误的情况,是宣传法制还是有违法制?是塑造正面形象还是贬低正面形象?比如,任意夸大“敌情”,一味展示黑暗、丑陋,广大观众看后会作何感想?人们是否可以因此而推断时下的社会秩序很不稳定?群众的生命财产难以得到保障?虽说所披露案件的结局都是正义战胜了邪恶,但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案件“血淋淋”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会不会让人产生一种被邪恶势力、坏分子包围了的恐慌感?再比如,一味强化反面人物的“人性”,正面人物的塑造却丝毫没有长进,怎么看都像一个个“塑像”,长此以往,会不会不助长人们的“反英雄”情绪?更不要说由此题材频频撞车、粗制滥造而造成的巨大浪费了。

  令人欣慰的是,面对公安题材影视剧特别是电视剧过多过滥,低劣的作品一度充斥荧屏的问题,国家有关方面已经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即将对公安剧实行“限量”,砍伐掉一大批情节雷同、制作手法陈旧的同题材电视剧。艺术是来源并反映现实生活的,但艺术产品制造出来后,又会对现实生活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我认为,除了加强宏观调控外,最要紧和关键的恐怕还是广大编导者和制作单位别忘了自己的社会责任,能够摆正位置,在追求经济效益、追求收视率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社会影响,加强修养,苦练真经,万万不可让金钱毁了公安剧的艺术品位和社会“正效应”! 齐殿斌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