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间道
作者简介:李照兴,香港作家、出版人及影评人,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与人合编《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和《王家卫的映画世界》等电影书籍。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港台评审团评委。
合拍片是福是祸?
但更重要的结构性转变发生在港产片在制作理念上的范式转移。范式是指一套信念、世界观、概念骨架,藉以去理解世界及解释现存的运作模式,也就是一种观看及思考事物的角度与态度。套用到电影制作之上,是新的看待电影市场的态度的形成,新的制作思维的诞生,激发出新的电影作品。
香港和内地更紧密的生活和经济交流,将更明显地反映在新年代的港产片上;简言之是:在大部份情况下(尤其是内地、香港合拍片),再不是单纯的香港人拍给香港市场了。这是最具影响力的制作模式上的范式转移。
合拍片当然并非始于2003年,早于1983年李翰祥就率先赴内地合拍《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去年的合拍片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内地元素亦变得更明显。当中不少更直接到内地拍摄,如《新扎师妹Ⅱ》、《寻找周杰伦》、《老鼠爱上猫》、《地下铁》、《古宅心慌慌》以及到今年的《大城小事》等影片的出现,正反映出新形势下的港片路向:一方面寻求拍摄资金,另一方面于内地取景与利用当地资源,第三方面是题材口味的可能调整。
事实上,合拍片的大势非始于CEPA;而论CEPA,其对香港电影界的“优待”,主要包括:
一、港产片不需再被划为外国片,亦即不受每年的进口片配额限制;二、开放内地戏院的经营权,香港投资者的参与份额提高;三、可增多合拍片中香港制作人员的比例。
第一项“优待”现阶段未见影响,因为就算配额数量有宽松,并不代表审查尺度的调整,香港电影人面对的困难是审批和发行等制度上的协调多于配额限制。至于后两者的开放,对院商、投资者和工作人员的影响会较明显。
整体而言,无论港产片以任何形式跟内地的关系变得密切,对香港电影制作的可能影响则为:合拍片开拍前都得经过剧本审查,间接构成了电影审查;另外,有关单位亦可藉经济去制肘创意,引致香港电影人为免惹事生非,会倾向转拍针对内地市场口味而内容上又较有把握获通过与不会惹麻烦的通俗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新范式下的港产片视合拍片为一个主流模式的话,即意味着港产片得经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间接审查。又或者,基于制作和商业的考虑,创作人的自我审查将更为严重。市场无疑是扩大了,但这对港产片来说到底是福是祸?李照兴(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