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评论:“茶馆”里的千秋家国梦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5月31日10:56 新浪娱乐

  这种大茶馆现在已经不见了。在几十年前,每城都起码有一处。这里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饭菜。玩鸟的人们,每天在遛够了画眉、黄鸟等之后,要到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

  那年月,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无事都可以来坐半天。

三星送你双人雅典游! 免试入学读在职研究生
买VIZI,亲临演唱会 高薪聘请销售精英

  ——摘自老舍《茶馆》

  以戏剧的名义—向《茶馆》致敬

  1992年的《茶馆》老版告别演出,一群年轻人在首都剧场的二楼观众席,激动的喊出了“《茶馆》万岁,北京人艺术万岁,于是之万岁…”。当1999年10月首都剧场翻修重张、重新排演的《茶馆》再度出现在这群依然还年轻的观众面前时,他们只是用礼貌的掌声表达了对《茶馆》的敬意。舞台倾斜着,吉普车轰鸣着马达上了舞台,现代的外衣让许多人心中亲切的“老茶馆”陌生了。不过已然是明星的演员,带来了全新的看客。“老茶客”们有些失落,他们念叨着,“难道真的人走茶凉?”新版《茶馆》与老《茶馆》最大的不同在于舞台美术的创新,它给该剧内容、表演带来了变化的可能。新版《茶馆》地域特色十分突出,舞台美术的设计拓宽了舞台的空间,通过过场人物的增加,使其成为老北京的缩影,这更利于发挥人物长廊式的戏剧结构,新《茶馆》在这一点上做得更加充分。 部分熟知老《茶馆》的观众认为“歪七扭八”的门窗与现实主义风格缺乏必然联系,舞台支点的增多给演员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形式感的东西多了以后缺乏内在有机的必然联系。但无论如何,舞美的突破还是给这杯新茶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味道。

  “新《茶馆》拿下来了,而且拿得相当不错,广陵散从此不绝了……”一个评论家曾经在1999年举行的新《茶馆》座谈会上由衷地发出感慨。新导演、新阵容、新处理的新《茶馆》将再度亮相,引来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谈论最多的自然是与老《茶馆》的“相提并论”。作为中国话剧经典的《茶馆》,因其浓郁的京味、极致的表演确立了其现实主义话剧的范例,使其成为一座很难逾越的高峰。重排这部戏无疑是难上加难。历经50年风雨,《茶馆》重排了仍能被几代观众接受,证明了精品的艺术生命力。《茶馆》之所以成为新中国话剧的经典,很大程度上在于演员表演的成功。新《茶馆》一开张,演员的表演自然成了关于其成败的焦点。梁冠华与于是之扮演的王利发不一样,于是之的幽默是生活沉重的幽默,有分量;而梁版的更侧重于对苦难生活的挑战,两种幽默各有千秋。梁虽在形象上与于是之相去甚远,但继承了于版王利发的神韵,又演出了自己的风格。有人认为新版《茶馆》导演林兆华较为拘谨的一个戏,但对于第一因素是演员的《茶馆》仍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次是对人艺演员队伍的检阅,并且证明新一代演员基本能胜任,能承前启后,可能就是人艺重排《茶馆》的最大意义。

  以《茶馆》的名义—向热爱剧场的观众致意

  《茶馆》则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清朝末年、北洋军阀及抗日三个时代)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茶馆》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无可取代,而擅演京味儿话剧、艺术成就卓越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尤其受到推崇,将老舍《茶馆》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王利发形象成功的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出现,生动的把一个半世纪里挣扎的老掌柜立烙在我们心中,与《茶馆》里王利发形象几乎同时--1959年,谢添在著名影片《林家铺子》中成功地完成了林老板形象的塑造。也许是历史的机缘,1982年,谢添成功将老舍先生的名著《茶馆》地搬上了银幕。上映后受到观众好评。北京人艺一位著名老演员兴奋地说:“这是为后人留下的一部活生生的艺术资料。” 电影版《茶馆》,让更多中国和世界观众品味到老北京茶馆里的老北京人的人生况味。《茶馆》是一代大师们的心智,也是一部悲怆的生命交响乐,它的荣辱毁誉,足可称之为中国政治的晴雨表,它走过的每一步都必不可免地留下了一串串历史的印记,显现出非同一般的沉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名剧《茶馆》是现实主义风格的经典之作,鲜明地体现了这个剧院的表演特色。从著名作家老舍,导演焦菊隐、夏淳,到为观众所熟悉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们,如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胡宗温、黄宗洛、林连昆等,均与本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成为《茶馆》风起云涌、一波三折沧桑变故的见证人。他们曾有过兴奋、激动、苦闷和泪水,于大惑不解中生发出对艺术的大彻大悟,所以,他们能成为中国当代最优秀、最有气魄的表演艺术家。岁月匆匆,似水流年。当年台上的潇洒、英俊,恍然之间已变为无情的白发与老迈……在许许多多观众看来,演出了快500场的《茶馆》不应该是绝唱。

   

  以老舍的名义—向海峡两岸的同胞致礼

   太平湖的烟波早已消逝在北京繁华的北二环外,老舍的身影,而今依稀可以从他未完成自传性作品《正红旗下》隐约看见。远远的,老舍《茶馆》,远远的,这无数中国人魂牵梦绕一台戏,演出快五十年了,演出快五百场了。这些我们快陌生的名字,应该重新被人记起:老舍、 焦菊隐、夏淳、王文冲、关哉生、宋垠、于是之、林连昆、张瞳、郑榕 、胡宗温、英若诚、童弟、 童超…这些人中,大部分已经离我们而去,于是之、林连昆也久在病床上,不再发出声音。

  《茶馆》剧中结尾的是几个老人,他们品味花生米,他们为未死的自己,撒起了漫天的纸钱… 真正有资格去回味品评生命的,可能就只有走在生命边缘的老人;于是当一群老人聚在一起,于不经意间在日常生活的交织中碰撞出火花,那就是对生命最本质、最朴素的思绪与品味。《茶馆》带着无数的观众,在无数个夜晚,在车水马龙的王府井大街上,努力地捕捉着这些一闪即灭的小火花——小火花是很微弱的,而每一处闪亮又都是一次无人能懂的心灵私语:每个人都有着每个人的故事,有着不一样的辛酸与不一样的快乐。在戏剧化的人物命运、情节之外;老舍笔下的《茶馆》以一种更为清醒,也更为悲悯的目光,试图还原个人的故事,试图在独语中奏响生命悲欢的组曲——这些并不重合的叙述,留在我这个年轻的观者的眼眸中的,是对生命略显沉重的领悟:生命,是在欢笑中夹杂着泪水的,是在调侃中隐藏着绝望的。这泪水,滴落在王利发对茶馆兴旺的向往中;这失落,回响在秦二爷对自己试图实业救国的人生历程失败的叹息中。他们的故事和自己的后代没有任何交叉,但对美好生命的追忆和对不美好的生活的掩饰,在生命的边缘处,都被还原出那最本质的颜色,还原出旧中国里人们幸与不幸最终的悲惨凄厉。有了生命的最后期限作为尺标,对家对国的情感的质量也就才可以真正衡量得出来:在老人们重聚茶馆的追述中,老茶馆空无他人;而而此时的“王利发们”也一定朦胧地感觉到有人在生命的另一边等待着一次相聚。

  五月里,北京人艺的经典剧目《茶馆》将进行第五百场演出了,七月,它将跨越海峡在台北上演,这讲述中国人从一八九八年(戊戌年)康梁等的维新运动失败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北京,溶进半个世纪家国辛酸的《茶馆》,还将用它现代的演绎,打动我们相同血缘的同胞。袁鸿/文 《周末画报》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美进入恐怖袭击高危期
基地在沙特发动袭击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巴黎戴高乐机场坍塌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飞人乔丹中国行全记录
郑洁无缘2004法网8强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