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于6月12日在国内上映的《特洛伊》为愈演愈烈的史诗片再添一把火,且不说随后还有《阿拉莫之战》(又名《围城13天》)、《亚瑟王》,大导演奥立佛-斯通的《亚历山大大帝》,令人目不暇接。在此冲击下,人们不禁要问:和这些史诗巨作相比,目前国产电影还有哪些需要提高的地方?
由于美国巨片《指环王》系列的热烈反响和高额票房,使得史诗片成为今年的世界
影坛的宠儿,世界电影似乎进入了“史诗大片年”。一部史诗大片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电影业的繁荣,拯救下滑的票房,还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指环王》就是最好的例子。呼唤中国本土史诗片的出现,实际上就是寻找一个振兴国产电影的机会。
题材从哪来
仔细分析,上述这些史诗大片都是“好莱坞制造”,题材涉及世界各个角落,像《亚瑟王》说的是欧洲中世纪英国国王亚瑟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阿拉莫之战》则讲了美国建国之初,一百多名士兵抗击十倍于己的墨西哥骑兵,死守阿拉莫13天的悲壮故事。因为美国只有200余年的历史,它没有经历原始社会的洪荒,奴隶社会的野蛮,封建社会的专制,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和神话传奇,所以只能奉行“拿来主义”,把欧洲大陆众多的故事搬过来,这么做似乎也更能体现好莱坞领导世界的电影地位。
中国和美国不同,文化大国的身份使得国内的导演光涉足国产题材就够拍一阵的。但五千年的历史真的只有秦始皇和清朝皇帝可拍吗?没完没了的将秦王刺杀到底,只能让观众倒胃口。史诗片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日瓦戈医生》、《勇敢的心》、《辛德勒名单》题材各异,却无一例外都是历史大背景下的人物、故事,加上一点浪漫爱情的格调。翻翻中国历史,宗教类的像玄奘单枪匹马,跋涉几千里,求取西经,这种执著的意念感动边境的官员,私自将他放行;这种不变的信仰感化了高昌国王,与他结拜成兄弟。难道玄奘的经历不够传奇?起码所历艰险不比《甘地》差,可惜这么一个好题材一直无人染指;传奇类的有“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大诗人李白,这位“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人,他见证了“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李白集浪漫、惊险、战争于一身,当然还少不了“抱得美人归”,连他的死都极具传奇色彩;战争像唐朝张巡固守濉阳,牵制了安禄山十几万人马,根本没有援军,完全是凭借一股忠于祖国的信念在坚持,其惨烈程度远远超过《阿拉莫之战》。和国外丰富的选题相比,国内的题材选择相对狭窄,甚至频频撞车。
资金从哪来
今年夏季的美国史诗大片的投资都在1亿美元以上,《亚历山大大帝》更达到了两亿美元之巨,折合人民币近17亿元,这种大投资在国内根本无法想象。当年冯小刚导演的《大腕》得到了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青睐,投了300万美元,这笔相当于2500万人民币的资金令国内同行羡慕不已。可这却是同年度哥伦比亚在亚洲最小的一笔投资。有人戏称:已经穷惯了,即使给中国导演两亿美元,他也不知道怎么用。但前提是有人会在中国电影市场投这笔钱吗?盗版的横行,业界的不景气,没有人会拿着钱打水漂玩。美国人敢出两亿美元,是因为有信心收回成本,甚至大赚一笔。这个信心是建立在完善的院线系统,严密的游戏规则,大批的电影爱好者支持之上的。看看我们的近邻韩国,知道政府和电影公司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支持电影,所以千方百计拉拢大企业,用优惠的税收政策、保证最低利润等方式,使这些有钱人相信投资电影比投资房地产、金融更加赚钱。现在国内只有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几个导演能够保证票房,能够说服大款们从保险箱里掏钱,而像海尔、波导、厦华这些大企业想支持文化产业却摸不着门。
不管中国能不能拍,何时能拍史诗电影,重要的是需要参考这些经验,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电影的路。
特技从哪来
史诗大片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多如牛毛的三维动画,三部《指环王》加上三部《黑客帝国》,想必没有人不惊叹美国人在特技上的天才,《特洛伊》只动用500人就拍出了大战的气势,其余都用电脑合成,同时也宣告拍模型、吊威亚的时代也该结束了。而三维则是国产电影的又一个软肋,冯小宁导演依靠美工的底子,以模型代替实物,看着扇着小翅膀的飞机、翻来滚去的炮艇,只能让人摇头。使用三维动画,首先需要原画设定,而动画、漫画的人才国内奇缺,很多人还把它归为小孩子的玩意;电影的三维动画与电子游戏的CG动画可以互相借鉴,而中国国产游戏业举步维艰;制作动画需要3D建模、真人动作捕捉,这种专业人才美国比比皆是,像乔治.卢卡斯的工作室,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厂,而国内的人才大都在外企服务,为外国作品进行加工。所以中国电影产业的落后,三维动画的落后,并不是一个产业的原因。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只需要一个产业工作,而是多产业、多工种的配合协作。《指环王》、《特洛伊》的精彩是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结果,是美国高度发达的动漫业、游戏业、IT业的写照。一个三维动画的差距,其实并不应该责备电影导演们,总不能让张艺谋看监视器之余,同时去画漫画、做游戏、攒电脑吧。
理念从哪来
曾经有一个国内导演,不服《辛德勒名单》,说日寇在南京进行的大屠杀丝毫不亚于纳粹的暴行,所以一定要拍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超过斯皮尔伯格,请来刘若英、秦汉,结果也没有毙掉辛德勒。李安的一部《卧虎藏龙》在奥斯卡赢得盆满钵满,所以国内一股脑地狂拍武侠片。这种跟风的理念和总是希望拍某某大片中国版的理念是很可怕的,为了拍大片而拍大片,结果只能是一败涂地。斯皮尔伯格拍辛德勒,是因为他本身就是犹太人,耳闻目睹了众多犹太人的悲惨遭遇,他是怀着对一个种族深深的爱来拍摄这部影片,为了营造集中营的气氛,斯皮尔伯格在波兰一个郊区真的盖起了一个集中营,全体工作人员在这里整整呆了两个礼拜,甚至有人无法忍受“死亡的气味”而想退出剧组。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纳粹军官真实得让斯皮尔伯格厌恶,一些幸存的犹太老人见到他就浑身颤抖。就是在这种创作的理念下制作出来的史诗大片才让人震惊。
拍这种纯商业的史诗片不是为了烧钱,或向别人看齐,看看美国电影的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每十年左右就会有一批史诗电影出现,极大地带动了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如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40年代的《亨利五世》;50年代的《恺撒》;60年代的《斯巴达克斯》、《宾虚》;70年代的《埃及艳后》;80年代的《星球大战》;90年代的《指环王》;2000年的《角斗士》。一部史诗大片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电影业的繁荣,拯救下滑的票房,还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指环王》就是最好的例子。呼唤中国本土史诗片的出现,实际上就是寻找一个振兴国产电影的机会。晨报记者刘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