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中国电影的未来,跟谈论中国足球的未来是一回事情。你会有一个标志性的疑问:为什么郝海东那么老了,能够射门的却仍然只有他一个。
我可以骂张艺谋的《十面埋伏》拍得差,过两天如果看了陈凯歌的《无极》觉得不好,同样也可以骂,但是我不会指责这两人试图拍摄大型商业影片的企图———因为在他们这种年纪,还能够如此彻底地转型简直可以说是大彻大悟。(尽管,从实际上说张艺谋自始至
终就是一个商业电影创作者,而陈凯歌在拍摄《霸王别姬》的时候就有商业电影的实践。)
但是,我之所以说无法谈论中国电影的未来,是因为我觉得中国电影的未来并不掌握在这两位大人物的手中,这就好像中国足球的未来并不掌握在郝海东手中。他们毕竟是老一辈了,我要看的是将来,而将来在哪里呢?那些曾经声名赫赫的“第六代”年轻导演(多么像那些我们曾经寄予厚望的“超白金一代”啊),他们如今在哪里呢?从张元到娄烨,再到贾樟柯,我看见的是年轻的“艺术家”和商业体制进行的艰难接触,但是这种接触似乎违背着他们的秉性,他们借助一切可能,试图痛苦地去改造商业,而不是心甘情愿、自觉自愿被商业改造。
反过来,我们的香港朋友似乎可以给我们更大的启示。不久前被停止引进的影片《江湖》的导演叫做黄精甫,之前在广州放映的影片《新黑玫瑰对红玫瑰》的导演叫黄真真,而迄今没有上映的《暗战之大丈夫日记》的导演叫做彭浩翔,这几位都是商业导演,很年轻,而且之前从事的电影创作全部都是一些不怎么遭人记挂的“作家电影”。他们的转变要比内地导演来得轻松很多。
这是怎么回事情呢?
其实你只要和30、40岁左右的香港导演接触过,你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在他们心目中的确都有一个“艺术电影”的梦。他们告诉我:他们有一个自己很想拍摄的题材,但是这个题材肯定不是卖座的,只是他们喜欢,当他们有钱,能够完全自我投资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做,拍摄好了即使一个人看也可以———但是绝对不会拿投资者的钱开玩笑。
在连续听了几个导演说了这样的话以后,我逐渐明白:香港严酷的市场环境虽然不利于培养艺术家,但是的确很容易让人变得务实。
所以我们看见香港年轻导演就在这种氛围里迅速地成长,并且不断成熟,从恐怖片、黑帮片、喜剧片各个题材入手,逐渐熟悉并且了解商业影片的各种类型,而他们的“艺术气息”也被稀释后运用到商业电影中,并改变着香港电影一些陈年八股的手段。在香港,众多的年轻导演纷纷开始从事商业影片创作,已经是一个主流;和内地众多的年轻导演在体制内部率性地进行着个人的舞蹈,将商业当作完全的镣铐,那纯粹是两回事。
什么时候,如果我们看到的新闻不再是张艺谋和陈凯歌摆开大场面互相较劲,而是某几个年轻导演的小成本商业影片纷纷出台,互相争雄,我想那才是中国电影市场真正的崛起。
作者:老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