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观众提起北京人艺,会马上想到《茶馆》、《雷雨》这样的经典作品,但其实北京人艺除了上演京味大戏之外,也有一批外国经典保留剧目,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朱旭、宋丹丹主演的《哗变》、苏民主演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只是最近这十年来,北京人艺每次上演外国戏都是反响平平、不温不火的状态,包括专门从俄罗斯请来最有名的导演排演的《海鸥》,专门请美国大导演排演的《篱笆》,林兆华导演、濮存昕主演的《等待戈多.三姊妹》等。虽然作为戏剧作品都是质量上乘,但票房却都不理想。这里确实有几个方面的原
因值得分析。 ?
题材有距离?
为什么国外很多经典戏剧作品久演不衰,但到了中国就没人看呢?首先是题材的原因,有时距离太远就容易产生隔阂。加上有些戏剧作品创作背景地域色彩浓重,剧中可能是非常有趣的笑话,放在中国的背景下就不那么好笑,变得不让人理解。这种生疏感多数时候就决定了作品的窄众。比如不久前戏剧演出季里上演的《九三年》,编、导、演都非常不错,可惜多数观众对该剧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并不十分了解,因而该剧只能是曲高和寡。 ?
演员表演假?
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搬演外国戏的传统就是,学外国人说话的腔调、耸肩膀、摊开双手、撇嘴等模式化动作和神情,以至观众一看到这样的外国戏就本能地产生厌倦,觉得太假、太造作。应该说,最近这样的表演模式正在被否定,编、导、演都认识到这样带有明显表演痕迹的东西没有魅力,但出于惯性,不少演员一演外国戏还是在学外国人,而不能把角色消化在自己身上。除了题材上的距离,这种表演也加大了作品和观众的距离。
任鸣导演的《油漆未干》在这两点上都特别加以注意,因而在圈内得到认可。专家认为,任鸣通过之前导演的《足球俱乐部》、《楼梯》等作品,逐步确立了他自己写实主义的导演风格。而且这些尽管都是外国戏,但和中国的背景却都出奇地相似,《油漆未干》就是大致以尽人皆知的凡-高为原型引发的故事,剧中见钱眼开的哈医生、与画家相爱并保全了画家生前作品的女仆等人物形象对我们来说都不陌生,仿佛就在身边。而且,哈医生的扮演者李洪涛、女仆关尼的扮演者吴珊珊都是年轻肯钻研的演员,正因为他们改变了以往的表演方式,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外地小保姆、白领、医生等原型出发,塑造出的人物也就变得鲜活起来,让观众觉得有血有肉。(晨报记者和璐璐/文邹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