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评论:布莱松艺术电影的常青树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6月14日14:42 人民网-江南时报

  电影是一门艺术,但并非所有拍电影的人都是艺术家,而布莱松却是的。

  世界影坛有不少导演,他们既稳坐大师交椅备受尊敬,又享有寿星称号颐养天年,比如让-雷诺阿、希区柯克、布努艾尔、布莱松、黑泽明、安东尼奥尼等,其中仅安老至今安在。仙逝的大师中寿命最长的要数布莱松,享年98岁,是上世纪电影的亲历者和见证人。1999年的冬天,布老在艺术之都巴黎驾鹤西去。

免费畅游内蒙古大草原 中国政法大学直读研
更多招生考试资讯 漂亮mm无敌法宝!!

  罗贝尔-布莱松1901年生于法国,少年时代受过文学、哲学方面的熏陶,有这样的“童子功”垫底,没有文学师陪伴左右,充当顾问。他一生执导的十四部影片中半数是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如《布劳涅森林的妇人》、《乡村牧师日记》、《扒手》、《温柔的女人》、《梦想者的四个夜晚》、《金钱》等,这些影片的原著分别出自狄德罗、贝纳诺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等大家之手。

  布老在82岁那年,参与拍摄了《通向布莱松的道路》一片,这条道上的同行者有不少如今已是大师,路易-马勒、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等导演和布老在片中同为受访者。马勒和塔可夫斯基从不讳言受布老影响,马勒的《死刑台与电梯》有多处都在仿效布老,而塔可夫斯基的诸多影像往往舒透出布莱松风格的神韵,镜头的绘画感将他们的影像纳入共同的视觉谱系。无独有偶,1983年,塔可夫斯基的《乡愁》和布莱松的《金钱》让两人走向戛纳国际电影节领奖台,分获这一年的最佳导演奖。

  去年,贝托鲁齐突出思布之幽情,在《梦想家》一片里直接剪入布老《少女穆夏特》里穆夏特滚过草坡、投塘自尽的镜头,强化了《梦》片的意识流特质,表达了对布老的敬意,布莱松风格在新世纪的银幕上再度呈现,形成回响。

  布老的影像语言几乎成了简约凝练、严峻冷漠的代名词,喜用重复的修辞手法几乎到了不厌其烦的地步。40年前,苏姗.桑塔格就发现布老与小津安二郎殊途同归,他们都创造一种严格的叙事形式,将情感置于唤起与节制之间,而电影主题隐含的精神平衡的状态与观众内心平和均衡的体悟形成感应。

  其实,关注布老的不仅仅有苏姗-桑塔格这样的大知识分子,下面的名单多少能说明老人家的分量,他们是:安德烈-巴赞、戈达尔、特吕弗、杜拉斯、罗兰-巴特、乔治-萨杜尔、让-米特里等,这些大人物的“谈布录”足可以搞一部集子出来。不过,布迷们还是喜欢戈达尔念叨过的那句话,跟评价阿巴斯一样简单明了、朗朗上口:“布莱松之于法兰西电影,犹如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陀斯妥耶夫斯基之于俄罗斯文学。”

  听了这话,布老会不会有一种高山流水谢知音的感觉呢?应该说,戈达尔看懂了、理解了布老。布老的《死囚越狱》里贯穿的主题音乐全是莫扎特的,应该说莫扎特音乐本身就是唤起与节制的情感,就是苦难与欢乐的情怀,就是沉重与轻灵的情愫,要不然爱因斯坦也不会从中听出了和谐均衡的宇宙秩序,就像他的相对论所得出的结论一样,而这种秩序正是布老与小津孜孜以求的叙事风格。看来,成为大师是有奥妙的。至于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同样也是布老之所爱,《扒手》的原著是《罪与罚》,《梦想者的四个夜晚》则改自《白夜》。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往往触及人物的灵魂,布老同样以悲天悯人的眼光通过摄影机洞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折腾的人类。其实,戈达尔多少显露出自己的影外功夫,说布莱松是影像上的莫扎特、视觉上的陀斯妥耶夫斯基也是题中应有之意。戈氏不露声色将电影、文学、音乐等文本互动、融会贯通,表面上谈布老,骨子里却在玩“史家之绝唱”的气派,一如他对阿巴斯的那句酷评,大师毕竟是大师。

  尽管布老的影像有文学性、有绘画感、有音乐的韵律、有东方古典美学的品质,然而他向来反对电影是综合艺术的观点。在那本写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呕心沥血之作《电影艺术札记》里,他强调电影有两种拍法,一是以电影手法用摄影机创造——通过电影书写,二是以戏剧手法用摄影机复制,布老更崇尚前者。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古典剧本是把影像按照僵固的逻辑做直线串连,而诗可以避免这一弊端,因为诗更接近生命。”同时认为“布莱松可能是电影史上唯一能将事先形成的观念,完美融合于完成的作品中的人”。

  秉承着这一电影理念,布老创造了独特的影像时空形态,对于这一形态,有人作了如下中肯的概括:“救赎的主题和自我牺牲的形象、边缘人的生活和冷峻的思考、业余演员的使用和简洁的对白、连绵不断的细节和生活中的原生音响……”

  唯其如此,布老的影像也显示出自身的审美特质:《罪恶天使》的剔透明晰、《少女穆夏特》的沉郁悲凉、《扒手》的舒缓简朴、《梦幻者的四个夜晚》的虚幻苍凉,当然,还有《乡村牧师日记》的深邃冷峻……“

  电影是一门艺术,但并非所有拍电影的人都是艺术家,而布莱松却是的。”特吕弗曾如是说。的确,布莱松作为一位电影艺术的特立独行的探索者,他的影像散发着永恒的魅力,永远地屹立在世界艺术电影之林,就像一棵扎根大地、苍劲有力的常青树。

  布莱松代表作品

  《死囚越狱》(1956年,片长95分钟)

  青年导演贾樟柯在他所列的十部最喜欢的电影中,这部影片名列第一。他的评价是:“《死囚越狱》片名听起来像警匪片,但你期待的惊险、刺激概不奉送。布莱松将情节、摄影、表演一一否定,纯净得只剩下了电影。我第一次在电影中感受到时间的魅力,并且懂得了一种超越娱乐的电影精神。”

  《扒手》(1959年,片长75分钟)

  1959年12月17日,《费加罗报》有如下的评述:“技艺高超这个词自然而然出现在脑海中。我不仅仅是指这些镜头(这些镜头以一种令人心碎的诗歌形式,一种令人称奇的细腻,向我们解释了在公共场所行窃的扒手们的作案伎俩),我尤其要说明的是罗贝尔.布莱松在他对一个迷恋上某种爱好的人着手分析其心理、可见的和不可见的行为时表现了他的描述事物的才能。他的这些才能已与天才相区不远。”

  《巴尔塔扎尔的遭遇》(1966年,片长90分钟)

  这是一头安静的小毛驴的一生。它不停地被转卖,它接受着新主人的喜爱或者虐待。而最后,这头沉默的牲口被用来在边境走私时被巡逻队的枪击中,死去。影片的结尾,小毛驴巴尔塔扎尔倒下了,有一群被牧羊人带领的羊就是这样近乎漠然地靠近了它,而后又散去。布莱松用一根手指,轻轻指着我们大家的灵魂,那些褶皱,那些挫伤,那些暧昧不清的地方,平静安详就这样产生了力量。

  《少女穆夏特》(1967年,片长80分钟)

  十四岁小女孩穆夏特有一个阴郁的家庭,父亲是个酒鬼,母亲是苟延残喘的病人,还有一个只会哇哇哭的婴儿需要照顾。种种令人窒息的现实是她所生活世界的残暴性的写照。最后女孩自尽,她在几次努力后终于滚入河塘中。布莱松是用一个十四岁小女孩毫无留恋之情地告别人间,验证了人世的残缺与冷酷。颜子悦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雅典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