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经过几十年的成长,终于成为国际影坛不可小觑的中坚力量。可惜的是,国产电影音乐并没有随之一同突进,它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的成就,依旧是寥寥无几。长期以来,中国电影人并没有忽略这仍然开放在墙内的春花,从王家卫始,一直到最近上映的《十面埋伏》,本土电影音乐始终在努力获取更多国门以外的人的了解与肯定。方法各种各样,效果也不尽相同,虽然换来的并非都是掌声,但这毕竟是一种成长。
三宝善打民族牌
再看内地,张艺谋在1990年代转型后的两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与《一个都不能少》中,也有着独到的想法。张艺谋把这两部电影的配乐都交给了国内著名的音乐人三宝操刀。作为学院派的音乐人,蒙古族出身的三宝有着深厚的作曲能力,同时也擅长写“京式”流行歌曲——冯小刚的电影《不见不散》配乐与同名主题曲正是三宝的杰作。但是在处理《我的父亲母亲》与《一个都不能少》这两部配乐时,三宝在张导的授意下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创作方法。为了配合《我的父亲母亲》诗意、感人的温暖画面,三宝创作了优美动人的主旋律,并用多种乐器分别演奏予以加强。在影片最高潮时,插入无歌词的女声哼唱,让观众回味无穷。在《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影配乐创作中,三宝以陕北民乐作为基调,通过唢呐、二胡等民族乐器演奏,时而诙谐时而温婉,成功地营造了影片气氛。张艺谋的这两部电影大获成功,三宝功不可没。电影原声唱片甚至在北美隆重发行,可见影响之大。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大打民族牌,是华语电影配乐走向世界的秘方之二。
《末代皇帝》开先河
扳一下指头,华人在世界电影音乐上的第一次突出成就,可能要数中国作曲家苏聪与大卫.布莱恩,以及日本的阪本龙一共同为电影《末代皇帝》谱写的电影音乐了。这部经典的充满江南味的作品荣获当年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奖。但是《末代皇帝》并不是一部真正的华人电影,苏聪所负责的也只是配乐的一部分。因此这个老账显得稍微有点水分。好在之后,华语电影配乐异军突起,开始在国际市场上越战越勇。
王家卫以明星作先锋
作为华语电影的生产重镇,香港一向不乏对电影配乐有独到见解的优秀导演。王家卫就是其中之一,他对配乐的出色敏感突出表现在《重庆森林》、《春光乍泄》《花样年华》三部作品中。通过王菲、梁朝伟这些亦能演亦能歌的明星个人魅力,影片的主题曲开始突破电影的范围迅速流传。《重庆森林》与《春光乍泄》的电影原声大碟在日本以及东南亚都取得了极好的销量,甚至随电影一起进军戛纳。开创了华语电影配乐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依靠歌星主角献声于片外,这可以算是同时扩大电影与电影插曲影响力的妙招,王氏独创。
谭盾大气魄威镇奥斯卡
如果说起迄今华语电影配乐在世界乐坛最高成就,当数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该影片当年一举夺走奥斯卡四项大奖,其中就包括了最佳电影音乐奖。主题曲《月光爱人》的演唱者李玟甚至被邀请至奥斯卡颁奖现场演绎英语版,可谓风光无限。《卧虎藏龙》的配乐由长期旅居国外的现代音乐巨匠谭盾谱写,并力邀享誉世界的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加盟。该部配乐不但富有中国特色,而且在编排上尽显成熟的国际大片配乐风范。主题曲的创作与发行更是真正的大手笔大制作,与影片本身一样精雕细琢。除却影片本身的超人气带动,正是这样的大师领衔全明星班底加上畅销主题曲模式,首次为华语电影配乐捧回小金人。这样的招式可不是人人都学得来。
张艺谋急功近利尚欠火候
回到《十面埋伏》上来,也许正是当初《卧虎藏龙》的成功大大给予张艺谋启发,使得他一下子钻入武侠巨片的探索中。在此前的《英雄》,到目前的话题性影片《十面埋伏》,都隐隐着《卧虎藏龙》的影子,无论张大导演承认与否。在电影配乐方面也是一样:《英雄》的配乐邀请谭盾作曲,并搬动了世界级小提琴名家帕尔曼,主题曲则交由王菲演唱。但是随着《英雄》的败走戛纳,电影配乐并没有创造预想的国际影响力。这次《十面埋伏》,张导演憋着一口“国际化”的气,电影原声也不例外。有着十多年电影配乐经验的日本作曲家梅林茂受邀创作了《十面埋伏》的所有配乐,而他谱写的主题曲《爱人》则请来英国歌剧女演员凯瑟琳.巴特尔演唱。然而,是否拜托外国人操刀,就能使作品更加“国际化”呢?这深深地引起了国内电影界人士的怀疑。一首没有中文歌词,音乐脱离影片背景的主题曲,又如何能取悦国外评委?
《十面埋伏》目前还在热映中,这部电影以及它的配乐在国际舞台上能走多远还是未知数。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张大导演对于配乐的嗅觉,相对从前的确是有些退化咯!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