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有一部影片《一年中的九天》人们大概忘记了。片中的那个环保人士永远地对原子物理专家唠唠叨叨。所有批评都变得那么苍白,因为原子物理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对世界未来的改变所喷发的信息,是语言的批评无法企及的。张艺谋创造的一切就是这样让那些永远有理的文艺批评家们只能相形见绌,电影历史已经被张艺谋改变了,张艺谋电影已经成为造就国际影星的摇篮,电影创作的版图出现了“张艺谋帝国”,明火执仗的大小荆轲既改变不了历史,也改变不了世界对张艺谋的关注,因为两者之间的信息能量根本无法同日而语。
创造永远胜于指手划脚。但他们毕竟也从批评中讨得了又一笔稿酬。张艺谋就这样养活了三批人:电影产业从业人员,研究张艺谋成就的人和批评张艺谋的人。
这里不是说对张艺谋“讨伐”的观点都不对,这里只是观察“讨伐”本身的悲哀。因为事实上“讨伐”的结果只是再一次让张艺谋成为传媒的焦点,因此也再一次成为当代的“英雄”。批评论调可能已经危险地坠入老生常谈,批评家更像九斤老太而了无新意。这就是大家更加看重那个被讨伐者,而讨伐者却在自己的讨伐声中被人遗忘。
张艺谋再次开辟了一个时代,尽管它不完美,这就是电影产业今天的时代。张艺谋曾经拍过《红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等,在深刻地展现中国社会发展嬗变过程的画轴中,张艺谋电影的艺术和思想深邃无需更多的证明。人们多次提到“张艺谋品牌”问题,其实关于张艺谋品牌问题,我们不难发现,从《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的出现,就预示了张艺谋品牌的初期形成。因为一个连电视都没看过的大山里的穷孩子,就更谈不上有过任何表演功底。但是她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征服了国内外的观众,并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表演大奖。这无疑证明了张艺谋品牌的实力。因为他第一次有力地证明了,只要是有张艺谋品牌的存在,在缺少任何明星参与的情况下,都同样可以赢得观众和市场的认可。
但是《一个都不能少》毕竟没有使张艺谋成为中国电影票房的楷模,是后来的《英雄》以及《十面埋伏》奠定了张艺谋品牌在中国影坛票房的霸主地位。当他和他的老搭档张伟平以及新画面公司成功的商业运作,才终于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票房奇迹。尽管《英雄》以及《十面埋伏》遭遇了媒体以及影视圈内部人士的批评以及置疑,但是他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票房奇迹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红高粱》是以电影的革命赢得观众的话,那么《英雄》则是以电影的颠覆赢得观众。什么是电影的颠覆呢?这就是用电影的手段再次颠覆人们在历史的传统中得到的文学艺术的视野。电视的发达使人们这种视野随处得到满足,电影用工业化的手段又再塑了另一个世界,使它远离电视,也就远离了人们这个传统的世界。磅礴的场面、刻意的构图、精彩的特技、巨大的制作,加上一群在电视上看不到的大明星!所有这一切电视上你都看不到,尽管电视也可以表现情感、心理、人物性格和曲折的故事,电影正是把这一切更多地留给了电视,然后才真正地成为了今天的电影!也才真正地知道它应该从哪里找到属于它的观众。
电影的颠覆就是从怎样拍电影向拍怎样的电影的转型。《黄土地》、《红高粱》里的张艺谋告诉我们第五代“怎样拍电影”,《英雄》、《十面埋伏》里的张艺谋则告诉我们电影商“拍怎样的电影”。然后我们发现了,虽然它让我们远离电视,但一种叫做“媒体”的产业却跟着电影跑过来了!那就是“张艺谋帝国”延伸的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