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马不停蹄的周星驰教授又跑到人民大学向同学们挥手致意了,虽然他说过,他的《功夫》是奔国际市场去的,实际上他的精神家园在内地,香港使他成长为“票房班霸”,内地影迷的爱戴却把他推到了艺术家的宝座上——一个周星驰在《喜剧之王》里为之苦苦奋斗的伟大理想。
很难说周星驰究竟红火了多少年了,当初一帮整日混在录像厅同周星驰一起快则大
笑、痛则大叫的少年,已经逐渐成为掌握了话语权和社会财富的中流砥柱,他们一日不老,被尊为教主的周星驰便会日复一日地红火下去,连冯小刚也得承认,在电影档期上遇到周星驰,便如遭遇地震、台风一样,属于“天灾人祸”。
把冯小刚和周星驰放在一起挺有意思。当冯导的电影安全转型,开始给“为有钱之后怎么办”而苦恼的中产们做情感按摩时,周星驰的电影还一贯坚持为小人物们创造着拼搏奋斗然后成功的白日梦,为俗世洪流中挣扎的自我安慰的笑声,小人物历经坎坷百折不回,终于凭着匪夷所思的狗屎运出人头地,可能胜出的姿势并不那么潇洒,但对小人物来讲,还有什么比享受出人头地后的孤独感更幸福的呢?
不管是“后现代主义大师”还是向特定人群传销幻梦的天才商人,无人否认周 星驰的成功,去北大接受加冕,成为某大学的教授,终于攀登到小人物成功的颠峰。其实周星驰自己,就是一部最经典周星星风格的电影,是一个从太监、小偷、骗子、店员伙计、算命先生终成神教教主的白日梦。
很多人抱怨周星驰性格乖张,可我就是喜欢他那副冷眼旁观的嘴脸,喜欢他磔磔冷笑背后对人生的洞察,喜欢他被架上神坛也不一统江湖的小人姿态。他的冷漠和白眼透露出他其实清楚那个秘密:电影不是生活,对于小人物,痛苦永远是真实的,而快乐往往是虚幻的;而在他亲手制造的虚幻国度里,喜悦总是被最充分地放大,悲哀则被小心翼翼地隐藏。
韩浩月(北京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