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因为减少了几个有力的竞争对手而增加了胜算,于是我就想,我们是否要为它“冲奥”成功作点必要的思想准备———除了理所当然地鼓掌欢呼?
《埋伏》(包括《英雄》)更大程度上是中国功夫的胜利,或者找一个和电影关系更密切的角度来说,是视觉、技术上的胜利。中国电影(包括华语影片、影人)走向世界,人家喜欢功夫,我们就拼命地喂人家功夫,并且认为这是唯一的、最便捷的出路,但这条路总有
到头的时候。
《埋伏》假如得奖,它肯定会被用作回击国内“倒谋派”的有力工具。《埋伏》获得金球奖提名后张伟平就说了:“毕竟欧美观众的欣赏水平和鉴赏力要比我们更成熟一些”,这和他之前的以票房“压人”如出一辙,倘若得了奥斯卡,那还得了。美国人看电影一向是娱乐至上,拿《埋伏》在海外的票房、口碑和评奖,来“打压”国内观众,毫无道理。中国缺好电影,但不缺好观众。《埋伏》那么浅显,那么华丽,还挨那么多人骂,正好说明中国观众的鉴赏力。
这次参赛外语片的电影,我看过其中两部,一部是《出海》,借安乐死探讨人的生命是义务还是一种权利,另一部是《万福玛利亚》,以一名17岁少女的悲惨遭遇来展现贫穷和梦想之间的距离,它们的题材、故事、风格、演员表演都非常贴近生活,虽然朴实无华,但绝对能给你带来心灵的震撼,而这,正是《埋伏》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