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如果让我只用一个字来概括2004年的香港乐坛,那我肯定会给出一个“乱”字。黄?的离世标志着香港流行乐坛一个时代的结束,谭咏麟钦点的所谓“新四大天王”引发巨大争议,新人青黄不接,唯一令人激动的只是“达明一派”重又复合年底举办的演唱会。
黄金时代随黄?一起终结
2004年的香港流行乐坛,没有影坛《无间道》系列所带来的摧枯拉朽般的冲击,在整个华语乐坛的势力对比中,香港乐坛已经日逞式微。最具说服力的例子是,除了陈奕迅一首2003年的《十年》红透大江南北之外,整个2004年,竟然没有一首来自香港的原创歌曲在整个华语乐坛流行开来,这对于此前数年曾经统治整个华语流行音乐圈的香港乐坛而言,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而一度代表香港乐坛四座丰碑的谭张梅陈已去其三之后,仅剩的谭咏麟新专辑竟然只能依靠翻唱内地歌手刀郎的歌来博取大众眼球吸引,不能不说对整个香港流行乐坛都是一个巨大的嘲讽。与此同时,香港本土唱片销售数量大幅度下降,一张唱片能买到一万张,已经算是“奇迹”。
从史观讲,一个人可以代表一个时代,而在香港人称“?叔”的黄?,便是香港流行乐坛一个时代的缩影。黄?代表的是香港流行音乐及流行文化的一段努力、一段辉煌,他对于粤语流行音乐的贡献,是在商业机制的运作下,强调香港自己的文化,发出香港自己的声音。黄?代表了香港流行音乐及流行文化的一个黄金时代,而他离世之际,恰逢香港流行乐坛已经混乱不堪、青黄不接之时,这也便成为香港流行音乐一个黄金时代终结的标志性事件。对于黄?,对于香港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真可谓“江湖不闻丝竹声,他朝两忘烟水里”。
混乱的时代 混乱的乐坛
谭咏麟和李克勤的“左麟右李”巡演,在内地大力推广了一下港产开心文化,但是在北京遭遇的滑铁卢,证明香港流行音乐的过度娱乐化在北方并不吃香。目前香港流行乐坛最大的唱片公司英皇和环球热衷于跑到内地开设分公司,建立中唱英皇、中北英皇、上腾娱乐,而在资本运作的光环下,却并没有看到什么实质性的举措出台,空壳的闪亮似乎又成了一次在媒体炒作上的自娱自乐。
或许是觉得香港乐坛这一年太缺少亮点,或许是耐不住寂寞,谭咏麟谭校长11月份抛出了一份莫名奇妙的“新四大天王”名单,迅速引起媒体与坊间的争论,一时间显得好不热闹。事实证明,所谓的“新四大天王”,无非是“新四大笑话”,这种媒体上图个热闹的炒作手法,充其量只是一时虚幻繁荣而已,对于真正推动香港乐坛发展,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影响,实际制造的只是更大的混乱。
青黄不接 局面尴尬
2004年的香港乐坛,老歌手既缺乏有影响力的作品又缺少活力;新歌手阵营中,房祖名的市场其实在内地,这位从小在美国长大的“龙太子”,不能算是香港新贵中在本土执牛耳者。而除了蓝奕邦、周国贤偶露峥嵘,也根本没有出现让人眼前一亮、足可担负中兴香港乐坛重任的苗子,香港乐坛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男歌手方面,张学友的精选辑无论在香港还是内地销量都差强人意,只能依靠到内地巡演维系地位;陈奕迅已经露出“一哥”实力及星相,但2004年没有超越《十年》那样广为传唱的新作推出,在步伐上已显迟缓;黄耀明和林一峰都是才华盖世,然而毕竟他们太小众,要掀起巨大波澜实在太难;刘德华似乎一直被定位在“业余歌手”的层面,他的个唱只是票房灵药而非歌坛风向标;而一直被谭校长寄予厚望的谢霆锋,除了靠在剧组打人的八卦新闻维持媒体红人形象之外,在音乐上实在是乏善可陈。
女歌手方面,梁咏琪充其量只是个偶像歌手,随着年龄渐长,越来越难有大的作为;唱功不错的卢巧音凭《好心分手》已经征服人心,问题是她在国语歌方面没有动作,如果不抢占内地市场,她的天地不会宽广;郑秀文的重心似乎已经不在唱歌而是在电影上,而王菲除了巡演之外就忙于与李亚鹏的情爱,看不出她们对于香港乐坛还有“铁肩担道义”的承担,对于这两位天后,就由着她们的性子去吧;雷光夏尽管有才华有实力,但无奈太小众,难有太大作为;数来数去竟然只剩下Twins了,尽管歌唱得实在不怎么样,但在歌坛的努力和亲和的形象,还是能为她们挣得不少分数,她们唱片的热卖和演唱会的票房,都是她们“好卖”的佐证。不过这还是令人乍舌,中兴香港乐坛的重任,竟然要落在两个其实没什么绝对实力的小女孩身上!呜呼!
过度的娱乐化、偶像化、商业化,自身血液循环功能下降,使香港乐坛开启了一段问题之旅。在香港电影界得到政府支持“南片北上”之后,音乐界向内地市场的转移却并未取得多么明显的成果。从2004年的香港乐坛,我们看到了一个流行音乐王朝渐渐远去的背影。(文/新浪特约撰稿 王磊)